[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2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2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e5ebc3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cf

精 品 试 卷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

题十六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 1.美苏争锋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3)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b b b c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 备考指导 1.已考角度 (1)(2016·4月新高考·T23)两极格局的形成 (2)(2016·4月新高考·T32)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2.预测角度 (1)冷战兴起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b b b b c 的原因、表现 (2)冷战的特征与影响 (3)多极化趋势产生、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 (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4)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美苏争霸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 1.原因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主要原因: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3)根本条件:欧洲衰落;美苏双方实力均衡,都极力扩张。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②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形成过程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冷战表现

项目 政治 经济 军事

(3)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二、“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加试——(b) 1.德国分裂

(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同时柏林也是被四国分区占领);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2)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1)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南北两个美苏占领区。 (2)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1)概况: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并获得其确切情报,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2)结果:经过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三、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加试——(c) 1.美苏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给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1)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2)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 2.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推荐下载

美国 “杜鲁门主义”,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推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苏联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精 品 试 卷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极格局下的四对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1.(2016·4月浙江选考)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这一举措是( ) A.建立北约组织 C.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 B

解析 根据“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凯恩斯主义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理论,选B项。

2.(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C.国家实力的消长 答案 C

解析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3.(加试题)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B.军事冲突的加剧 D.敌对意识的淡化 B.实施马歇尔计划 D.推行凯恩斯主义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及图片中的“北纬38°线”“停战分界线”,可知此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的冲突不仅威胁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更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所以美国对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体现的是冷战格局的扩展,是冷战中的“热战”,A项符合题意。

4.(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 C.冷战结束 答案 A

解析 有效信息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是针对苏联和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源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故A项正确;一战和二战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D项错误;冷战结束是在199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5.(2016·湖州新高考检测)“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答案 C

解析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下的表现,故A项错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说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并不构成“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B.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