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eb622be7fd5360cba1adbe2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2010-07-08 11:30:24)

摘 要: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他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因此他对这块黄土地有着一种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所以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拜者和宣扬者。

关键词:贾平凹 文学创作 秦地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常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具有时代相传的流传性。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我们三秦大地(陕西),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地区之一,恰恰贾平凹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上,因而他的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三秦之风。

贾平凹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家乡的特色民情作为主题,深入地刻画着时代巨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形态、个人命运的变迁。贾平凹把民情风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关怀对象,通过民俗去构建自己的文学殿堂,去表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贾平凹以文学去描绘“黄土地”的风土人情,开掘“民俗”这座文化的宝库。正是由于这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民俗的关怀。

(一)

贾平凹的著作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反映现实底层人民的生活,更是举不胜举。我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发现,民俗民情的描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就着重于从口头语言民俗、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和物质民俗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这也是我最熟悉的,因为这也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口头语言民俗

(1)叙事民俗

在《月迹》和《对月》中,叙述了月亮的神话故事,分别是嫦娥、玉兔的故事和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这是汉民族流传极为广泛的神话故事。

奈何桥的传说:“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阴间了么,奈何桥足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出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秦腔》)这是二婶对夏风说的关于奈何桥的传说,虽然迷信味浓,却广为流传。

(2)俗语民俗

“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秦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等等。

在《秦腔》中,引生谈自己的理想:“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这可是我们过去陕西人常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还有就是陕西人打招呼常用“你吃了么”(现在社会发展,有所改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节日及民间等民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神上的需求,像社火、耍狮子、划酒令、“老虎杠子鸡”、麻将这些是各地农村中常见的,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游戏,如河滩上的“狗撵兔”(《废都》),用纸牌玩的“飘三张”等。

丧葬礼仪是一个人所能享受的最后的礼仪了。人死后,首先对死者进行清洗装扮,更衣讲究穿七件,传说阴间“行单不行双”(《秦腔》)),然后就要设灵床、灵堂了,并派人报丧给亲属朋友,知会日期。一般就要请龟兹班来唱秦腔,接受亲属的致哀、上香奠酒等,入殓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入棺时,要放柏朵和草木灰包,起灵至坟头时棺材不能着土(一般用凳子支在下面),然后下葬,埋土,孝子烧纸插孝棍。最后就是“过七”了,共七“七”,过完“七”就是守孝了,三年结束。丧葬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在陕西,流传的戏曲种类并不多,贾平凹重点提到了两种:一种是秦腔,一种是目连戏。秦腔在多部作品中出现,《秦腔》、《关中论》是集合最多的,作为民众口头传承的戏曲种类,这是全陕西人的最爱。

三、 物质民俗

陕西各地的建筑样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关中“黄土版筑,墙高沿宽”的房子(《关中论》);陕北要么窑洞(《陈炉》、《黄土高原》),要么就一个“放大的火柴匣子”(《走三边》);陕南典型的是厦房,这都是人们居住的建筑。这些就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建筑物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贾平凹描写的广大农村不富裕的农民朋友,贾平凹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陕西的第一美食—羊肉泡馍,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陕北人爱吃(《走三边》),关中人爱吃(《关中论》),陕南人也爱吃(《秦腔》),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白夜》)。仅

在面条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小说)中的捞面、酸汤面、浆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走三边》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岐山吊面、兴平涎水面、武功扯面、三原

??

(二)

通过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我们看到贾平凹大多关注的是农村的民俗。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虽然现在许多民俗消失了、变化了,但贾平凹依然能够耐心的描摹出来,展示给我们读者一幅庞大的民俗画卷。这也就是他的成就之处。

西北,特别是陕西一带有着浓郁的民俗民情民风,这一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有很深的积淀。八百里秦川黄土地,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外化为民俗习惯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有着我们古老民族生活习性的最集中展露。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这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所以描写人们的生活就必须对民俗进行描摹和展示,一篇篇描绘历史上散落的渗透着民间民情民俗的鲜活作品,才能给我们直观而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