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最新】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edcf711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b

16.B【解析】父母:像对待父母一样。

17.C【解析】A项:动词,做/介词,用。B项:介词,因为/动词,引发。C项:助词,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D项:介词,表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

18.C【解析】这个事例不是为强调主人公的知恩图报,而是其以真诚笃厚的行动对抗虚伪人情的集中体现。

19.【参考答案】当此时/天下闻此癯言如此矣/顾癯少年受人片誉/越五十年/遇其曾孙于市/脱百金之裘赠之/亲为驾/载之归舍。 20.【参考答案】

(1) 读他的文字,其中充溢着深重的忧患和高洁的理想。

(2) 我并不认识这位先生,只认得他的弟子,听见此人多次称赞自己的老师。 (二)(7分)

21.【参考答案】前一首,写出了寒冬雪后的梅花枯瘦的形象;后一首,写出了被人冷落的梅花幽雅的姿态。

22.【参考答案】前一首通过塑造冒着严寒,与梅花相伴,并企图钓上大鱼的渔翁形象,表达了作者不畏苦难,坚守理想的情怀。后一首写自己赏梅品梅但不作诗赞美,怕写得不好,反而会笑煞“西施”(旁人),表达了闲适而洒脱的隐士情怀。 (三)(5分)

23.【参考答案】无为而治

24.【参考答案】孔子在这几则论语中提到,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像“天无言”,但“四时行”“百物生”;为政者要端正自己的德性,“居其所”,“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性去感召百姓,而非刻意去有所为。这些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比较契合,说明《论语》《老子》在义理意蕴上有相合、相通、相近之处。 (四)(6分)

25.【答案】(1)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2)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3)名岂文章著 天地一沙鸥 (4)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格 (5)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四、作文(60分)

26.(60分)略。

【参考译文】

有个清瘦的人,不知他是做哪一行当的,只知他籍贯吴中,大概生于乾隆时,死于嘉庆时。读他的文字,其中充溢着深重的忧患和高洁的理想。

他行为狂放自在,无所拘束,一辈子心直口快,得罪了不知多少人。

他曾指责同乡的年轻人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古来流传的清淳气质到你们这一代会丧失殆尽的。”又指责那些老年人道:“你们的所作所为对不起你们这么多年的见闻阅历。”到都市游历后,回头来更激烈地批评那些老辈道:“上古时给狗喂食的盆子,一万年也成不了祭祀的礼器。”

来到州里的大城市,癯宣称:“这个州快要完了!”别人问他原因:“是穷人在升斗等衡器上做手脚,坑害顾客呢?是富人烹食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呢,还是百姓不像侍奉父母那样侍奉地方长官呢?”癯都回答:“不是。”“那么为何你说这个州要完了呢?”癯答道:“今日为我所不满的父老虽然鄙贱,但他们死后,今日的少年人他日变成老人,连今日的父老也及不上呢。”别人再问道:“何以见得?”癯回答:“他们毫无积蓄,不事生产。”

他读到大城市的某些规条,就吟哦《礼经》里面的句子讽刺道:“土敝故草木不长,水烦故鱼鳖不大。”

到了京城,癯批评中央六部的司官:“古人有刚愎的缺点,今天的郎曹表面柔顺,内心固执任性。”又批评那些清正俭约的王公贵官道:“他们精神委靡,还不如昔日那些言行上有瑕疵但特立独行的人。”

癯曾经谴责某人但不与之断绝来往,申明理由道:“能宽容他要好于断绝关系。”批评那些伪善欺世的乡愿,他就背诵《诗经》中《巧言》篇的第五章来进行讽刺。当时,大家听到了吴之癯的这些言论,都以为他是个刻薄的人。

但是,吴之癯在少年时期收到别人一两句称赞,便一直记在心上,五十年之后,在街上遇见了那人的曾孙,就脱下身上贵重的皮裘赠给那人的曾孙,载着那人的曾孙回家。

龚自珍补充道:“我并不认识这位先生,只认得他的弟子,听见此人多次称赞自己的老师。我曾对其弟子说:你追随老师走的路,是一条到处被驱逐厌弃的路啊!”当时,这位癯先生寄居在贫穷人家,被市井之人驱赶;寄居市井,被州府都城之人驱赶;寄居州府都城,被朝廷之大人物驱赶。这样总共被驱逐了七次,这位弟子一直追随着他,从来不对老师发半句怨言。

最新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