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f1ba5510740be1e650e9a6b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 文明。

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析(1)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2)明确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3)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和史学典籍,运用事例 (4)说明并理解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讲述利用课本事例及说明,辉煌历程,并加以明确各自的地位。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的见证:

①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 ①含义 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

②意义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再创辉煌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 (3)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课堂小结] 明确本课主要问题及相应的重难点。 [课堂练习]

33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教师:中华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中华文化代表。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教师: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 教师: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跨越了几千年辉煌的历史。中国的文学艺术既有现实主义的忧国忧民,又有浪漫主义的超凡脱俗;既有婉约流派的风花雪月,又有豪放主义的气吞山河。

中华文学艺术达到的高度是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所不能企及的。 教师:正如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3)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教师: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就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旱涝问题。而都江堰工程综合发挥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

教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的丝绸瓷器让世人无限向往;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人类迈向文明。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特

34

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写到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印证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教师:以上我们从独特性这个角度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于受经济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的影响两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教师: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文化也多彩多姿。既有精致淡雅的吴越文化,又有热情奔放的滇黔文化;既有闲适恬淡的巴蜀文化,又有粗犷豪放的草原文化。各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而且还各具民族风情,具有民族性。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活动:抽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通过对上述材料的了解,我们知道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教师:我们刚刚给大家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呢?请大家结合《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思考该问题。 教师:透过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发现,旗袍源于满族的旗装、袍子,同时又借鉴、吸收了西方的剪裁与风格。这才形成了现在广受世人喜爱的旗袍。同样,中华文化能够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教师: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能既与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友好相处,又能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既能借鉴内部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又能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1 [板书设计]: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