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浔小莲庄看江南水乡小镇的园林特色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南浔小莲庄看江南水乡小镇的园林特色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f652d38941ea76e59fa0459

小镇千家抱水园

——南浔小莲庄实地考察报告

园林几乎浓缩了人类的一切美学体验,可以说是美的至高享受。中国私家园林集合了诗画、绘画、文学、建筑等诸项艺术的精髓,在具体手法上深受山水画论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面貌和审美取向。

江南各地园林各有其性格。一般认为苏州园林偏于人工,而杭州、扬州园林则更近乎自然。究其原因,苏州园林集中于繁华市井之地,园主多半是一时名士,顾求精致典雅;而杭、扬等地 借湖山之便,更容易造就天然野趣。说到底是自然环境和园林主人的分别。小莲庄位于浙北小镇南浔,既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员,又不失水乡人家的本色,清丽秀雅,别具分格。

南浔历史悠久,明清时藉丝业发达而成为江浙雄镇,当地的丝商巨富随之大兴土木,掀起造园热潮,其中小莲庄占地27亩,拥有当地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园名取自湖州赵孟頫的“莲花庄”,依原有的荷池“鱼池径”(又名挂瓢池)而建,经园主刘镛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于1924年落成。

小莲庄由刘氏义庄(又名桂花厅)、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分外园和内园,主要建筑结合地形,集中于西、南两面,与义庄、家庙相连。园林部分居东,围绕一个占地

约10亩的莲花池--“挂瓢池”布局,南围游廊,北筑柳堤,是围合式的游览路径,绕池赏景,轩朗明快。园中广植花木名种,四时点缀。水面大致呈方形,这是理水成法,在不大的园林中,用集中式大水面造成内聚的格式,使有限的空间变得豁然开朗。水面向东延伸,端头以“钓鱼台”点景,东南另辟小池,归入一墙之隔的内园,似断实连。全园收放有致,不因小巧而局促,也不致过疏而失之于野。

南浔富盛于西风东渐之时,建筑风格多样,更兼中西合璧。园内建筑,如东升阁、净香诗窟、走马楼、扇亭等形式丰富,多姿多彩。小莲庄的取名透露出主人对士大夫园林经典格局的仰慕,然而筑园于水乡小镇之中,自有耳濡目染的效应;加之年代晚近,既受外来影响,传统的造园手法也更见圆熟。以上种种,不但在园中各处多有体现,也影响了整个空间序列的生成。

小莲庄在临河毗邻正门处增设码头,可沿河道入园。码头系上鸬鹚渔船,点出水乡风貌。沿河畔民居“百间楼”一路走来,整座庄园仿佛只是水镇人家的一员比之寻常士大夫家的园林更添了几分特有的亲和力

江南水乡水道纵横,倚河为市,借水行道,这样形成的“市河空间”是江南水乡市镇的一大特色。诗云:“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浔贾客舟中市。”便可知当年“市河”的盛况。小莲庄北临“鹧鸪溪”,行舟来去,将庄园由“市河”连入

整个交通水网,这正是江南水乡人家的独到之处,而一旦将它引入园林之中,便更丰富了园林世界的内涵。

过东升阁的扇亭小院、家庙,园林便被分成了两半。从养性德斋向东直至退修小榭,短短20米之中就有回廊三折,使这一不部分本来略嫌平淡的空间跌宕起伏,生色不少。折廊尺度十分小巧,而且不同于常见的钝角转折游廊,这里竟然连用三个比较少见的锐角转折,在极有限的空间里构成大幅度的变化,造就独特的空间体验。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比之通常用的舒缓流畅的游廊,这样的线条分明大异其趣。对照和风建筑的简洁细致,令人感叹这惊人的相似,而联系“莲花庄”与“小莲庄”的名目渊源,更可以看出小镇民居的性格渗透。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士大夫园林风光,终于在这里完成了向水镇人家的风格转换。

小莲庄的建筑形式新颖多样,它们不但把轻灵纤巧的传统园林建筑发扬光大,同时也是晚清建筑悄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回声。那个时代从京城到边陲,或多或少都开始接受了外洋带来的印记。早在清代中期“万园之园”--圆明园开始做过的“中西合璧”的各色小楼,也在南浔这样一个小镇上意气风发的建了起来。刘石铭、张静江等人的晚清巨宅正是当时小镇民居西洋化的典型代表。园林建筑做法原本就相对自由,对于这些新鲜的血液和传统的形式便也不遗余力的吸收。

一座小园如此穷尽心力的争奇斗妍,这该是怎样一种急切着要标新立异的心情,就像当年的南浔巨贾一样急迫的崛起,又同样急迫着去试图抓住风雅和时尚的尾巴。园中“净香诗窟”内部天花的样式十分独特,取一升一斗的形状,因此又称“升斗厅”,号称海内孤本;退修小榭两翼伸出,环抱水面;东升阁则是“中西合璧”,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细部做法。更有趣的是小莲庄的牌坊,家庙的两座的石牌坊古色古香,园林中柳堤之上的砖牌坊却用上了巴洛克式的脚线,真是标新立异得无孔不入啊。

计成在他的《园治》中提出,造园的基本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安插布置的精妙之处,正是通过丰富的空间变换取得的。

小莲庄的空间序列十分清晰,挂瓢池就是它空间调配的中心,环池一周,便完成了整个游览路线。入园之先,院墙幽闭,春色深藏,舒展秀丽的垂花门颇有几分家居风味,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余地。含蓄蕴藉是中国园林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优雅,然而小莲庄的大门却有水陆两用的之妙。简简单单一个入口,既有陆路之藏又得水路之显,妙在水路也是半含半露,片石点缀便见风致宛转。这也许只是水乡民居和经典格式之间的折衷,然而最终的效果却是大大地丰富了园林的风貌。小莲庄饶有趣味的独到性格就这样一点一滴自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