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f8ace5f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9

7* 土地的誓言

教案A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

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失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三、文本链接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四、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己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1 / 7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五、课文精读

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说是那样的熟悉。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 “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六、文章脉络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牺牲!

七、写作特点

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例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满怀激情的誓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作者感情的表达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例如,作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层叠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