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阅卷组分析详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5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阅卷组分析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f9b74b2da38376bae1fae7f

13.(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2)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 ,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生亦我所欲, ,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6)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 ?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

(8) ,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参考答案】

13. (1)悠然见南山 (2)吴宫花草埋幽径 (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所欲有甚于生者 (6)断肠人在天涯 (7)何方可化身千亿 (8)苟利国家

【测量目标】I.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考查内容】古诗文中名句的积累记忆。

【试题分析】 名句名篇的默写已经成为比较固定的考查内容,其形式也相对固定。此次选择的教材内名句属于日常教学中被关注较多的内容。

【答题分析】 学生答题整体情况较好,尤其教材内名句掌握情况良好。 答题失误集中地出现在(3)(4)(5)。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字体错误。“潇”字,有许多学生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

(2)个别字词记忆不准,别字较多。如第(4)句中虚词“矣”,写成“也”。第(5)句中“甚”写成“胜”,或遗忘“者”。

(3)张冠李戴,写成其他句子“义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等。

(4)能正确写出第(8)(9)句的凤毛麟角,反映出学生课外名言名句积累不多,尤其是常见常用的名言名句缺乏准确的记忆;语文基本功较差。 (四)

14. 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B 【测量目标】 【考查内容】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

21 www.1smart.org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15.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参考答案】B

【测量目标】III.13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内容】对词句的理解分析。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1分)

【测量目标】II.11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查内容】赏析诗歌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题型——“赏析型”,即就事论事,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作出赏析,明确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什么内容或感情。此类题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既能准确把握情感,又能关注到诗人所借助的艺术手法。

【答题分析】答题情况堪忧。 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 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或无视“颈联尾联”,而对全诗进行笼统含糊的分析;或无视“怎样”这个关键词,不回答表达感情的手法,而是简单地翻译诗句。

2. 不能准确理解诗歌中表现情感的途径方法。有相当多的学生对颈联“对仗”的特色进行赏析;有同学将尾联中的“凉”理解为“比拟”的修辞手法;也有学生从用字精准的角度赏析“凉”“忽”等词。

3. 不能准确理解专业术语。有学生不会区分“颈联”,而集中笔力赏析“颔联”。 4. 情感把握不全面。根据整体阅读可知,本诗中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失落之情,以及借“竹”意象,表达自己清正高洁的品格追求这两方面情感,很多学生只提及其

22 www.1smart.org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中一个。

5. 情感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仅简单地将情感定位于“喜爱竹子”“担忧竹子”,甚至有数量不少的学生将“秦溪”理解为秦朝的溪水,认为本诗抒发了朝代更替的伤感之情。 (五)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参考答案】(1)截断 (2)没有(没有什么) (3)提高(推崇) (4)因……获罪(犯罪、判罪)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考查内容】考察学生在文言文语境中对重要实词的辨析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这个题目不难,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应该可以较为准确的作出判别,但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结合具体语境”意识不强,使词义的准确率大打折扣。

【答题分析】典型错误(1)横渡;拦截;阻隔(2)没有用来??的;没有依靠(3)崇敬;崇拜;推荐;举荐(4)受牵连;惩罚;因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君其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 B.以谡为参军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 C.谡之未败也 亮大善之 .. D.何为有赐 须十月为冬赐 ..

【参考答案】B

【测量目标】I.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考查内容】文言虚词的理解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参考答案】孙武能够制服敌人,在天下取胜的原因,是用法严明;因此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考查内容】考察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文从句顺。这个句子应该说也不难,“所以”“者??也”“制胜于天下”“是以”“方”“若”“何用??邪”等7个关键点,除了“何用??邪”略显生疏,其它都是惯常所见。加上“句意正确”,共8个得分

23 www.1smart.org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点,一个1分,扣完为止。由于学生对“长句”的翻译没有耐心,匆匆落笔,草草了事,得分率并不高。

【答题分析】典型错误: “所以”没有翻译;介宾短语后置没有体现;“是以”译为“因为”;“方”解释为“正”;“若复废法”译成“如果恢复了已经废弃的法令”;“何用讨贼邪”译成:还用讨伐敌人吗、为什么要讨伐敌人呢 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蒋琬以历史故事为例痛惜诸葛亮杀马谡之误,(1分)衬托出诸葛亮治军的严明;(1分)使诸葛亮形象鲜明丰满。(1分)(或借蒋琬的担忧烘托诸葛亮的坚定,使诸葛亮形象突出。)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考查内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试题分析】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它要求学生有整体观,能分清主次。根据文意,作者是通过蒋琬的痛惜(担忧、质疑、反对)衬托(烘托、侧面描写、反衬)诸葛亮治军严明(坚定),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答题分析】 学生答题示例 得0分

引用典故,承上启下,激发兴趣,说明马谡的才识过人,以及诸葛亮对马谡的重用。 得1分

写蒋琬认为杀了智计之士学得可惜,对比诸葛亮,凸显其遵守军法的性格和态度。 得2分

用蒋琬的话,从侧面突出强调了诸葛亮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品质。 得3分

通过侧面描写蒋琬以历史故事婉转地表达对错杀马谡的痛惜,(1分)衬托出诸葛亮治军的公正严明,执法坚定的形象。

21.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分)

【参考答案】都是痛苦矛盾的心情;(1分)前者主要表达痛失人才的惋惜,对马谡遗孤的歉疚,不听昭烈之言的自责后悔;(1分)后者主要表达虽然舍不得杀,但是为严明军法,又不得不杀的无奈。(1分)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查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比较,提炼概括。

24 www.1smart.org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