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fb933ad7f1922791788e812

(4)IV期(12周后) 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个别患者因肌腱粘连而活动障碍,或肌力较差,仍需继续锻炼。亦有少数患者需接受二期重建手术。术后可沿切口做环形深层按摩,以防粘连。

2.伸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

(1)I期(0~3周) 术后立即使用静态掌侧夹板固定手于腕背伸30°~45°,掌指关节屈曲0°~30°、指间关节伸直,敷料加压包扎。2~3 d后,拆除敷料,用前臂背侧夹板,腕背伸40°~45°,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用橡皮带牵拉于0°,前臂屈侧置夹板,2周时缩至中节指骨,3周时缩至近节指骨。要求“主动屈,被动伸”,即令患者主动屈曲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伸直,以保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滑动。此期禁止主动伸指,被动屈指,以防肌腱断裂。

(2)II期(3~6周) 4周时,每天取下夹板数次,尽可能全范围主动屈曲指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以防挛缩。5周,夹板缩至掌骨,自由活动掌指关节,每天取下夹板数次,有保护地主动活动腕关节。

(3)III期(6~12周) 6~7周,换腕部夹板,只固定腕关节,指间关节全范围主动伸直。7~8周,增加强度,做关节全范围的抗阻活动。10~12周,完全自由活动。

(4)IV期(12周后) 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 (四)骨折的康复

1.类型与制动

(1)舟骨骨折 制动8~32周。

(2)Bennett's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纵骨折及半脱位) 制动6周,8~12周可活动关节。

(3)指骨骨折 内固定后2周。 (4)掌骨骨折 绷带1周,夹板3周。 2.康复程序

(1)I期(0~3周) 为制动期,功能位固定,指手在抓握物体时的自然位置,此时手的关节和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即腕关节稍内收,背伸约30°,掌指关节屈曲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45°,远端指间关节稍屈曲,拇指处于外展、对掌位(对食、中指)。该体位使手能根据不同需要迅速做出不同动作,以保持骨折的稳定性,缓解疼痛,促进愈合。①上肢提高,以减轻水肿。②骨折上下所有未损伤的关节温和的被动活动,如指、腕、肘、肩。③术后1~3周,在疼痛和骨折愈合允许下,可早期进行轻微的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

(2)II期(3~6周) 为愈合期,如需要可延长外固定夹板至6周。①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屈曲、伸展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抓握、放松。②治疗性活动。③脱敏治疗。

(3)III期(6~12周) 为愈合巩固期,继续功能训练,压力治疗,脱敏治疗。

(4)IV期(12周后) 为功能恢复期,应用抗阻活动来增加肌力,矫正畸形,压力治疗,职能训练。

(五)烧伤的早期康复

(1)安全位固定 即腕关节背伸30°,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虎口张开,拇指外展,对掌。应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用夹板将手固定于安全位,最初带24 h。不要活动各关节,以防肌腱断裂。

(2)控制炎症 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超短波,I~III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3)减轻水肿 抬高患肢,夹板固定。 (六)断肢再植

断肢再植术后的康复要求严格,因术后早期血供不稳,常出现并发症,且断肢一般是开放性的,常合并肌腱、神经损伤。康复目标是保护修复后组织,促进愈合,减轻肿胀及疼痛,避免关节僵硬,加速功能恢复,特别是触觉恢复。

1.I期(术后1~3周) 密切观察植肢血供及将伤肢保持在功能位。

(1)夹板固定 术后早期尚有出血时,需厚敷料包扎,夹板暂不适用。1周后,可用夹板。因断肢时肌腱损伤多为屈、伸肌腱合并损伤,故合适的夹板是把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0°),掌指关节屈曲40°,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外展45°及背伸。视肌腱缝合的牢固度,逐步调节角度。

(2)主动活动 未受伤的部位要适当活动,如肘、肩关节等。受伤部位在可行条件下(如血管缝合理想、创面不太大、肌腱和骨折缝合、固定理想),亦可作早期渐进、轻柔、无阻力的主动活

动,以活动关节为原则。

(3)被动活动 要小心保护肌腱。术后4~10 d可进行温和的、保护性的被动活动。方法:屈腕,掌指及指间关节慢慢伸直,接着伸腕,掌指及指间关节屈曲。术后10~14 d,可进行被动“爪形手”和“鸭嘴手”活动,即从掌指关节背伸,指间关节屈曲,到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两组动作连贯做,一气呵成。当关节和肌腱得到适当舒展时,可指导患者把关节维持在被动活动所达到的屈伸位置。活动时如疼痛难忍,则要终止活动,以免影响植肢存活。

(4)控制肿胀 在血供许可时,患肢置于心脏水平。如水肿出现或加重,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伤后3周内,不宜用其它辅助治疗消肿。

2.II期 (术后3~6周)

(1)夹板固定 逐渐增加脱下夹板活动的时间。亦可逐渐改变夹板的角度,使其接近功能位。

(2)主动活动 逐渐加强I期主动活动。

(3)被动活动 继续进行I期被动活动,亦可进行附属活动。 (4)控制肿胀 轻柔的向心性按摩,或用弹力绷带,由远端至近端包扎伤肢。

3.III期(术后6~12周) 逐渐加强上述运动,及整体的关节运动,如屈伸所有手指关节。8周后,逐渐增加抗阻运动,手的灵巧性活动,进行脱敏训练和感觉再训练,使用压力衣和压力垫来控制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