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1e1b316c175f0e7cd137b6

影响:(1)各国国内:①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②政治:社会不稳,民主制受挑战,法西斯势力抬头。(2)国际关系: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紧张恶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发动战争等) 2.罗斯福新政

目的:复兴经济,克服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首要措施】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核心:扩大消费,调整供需。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评价:(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恢复;缓和矛盾,稳定统治(政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深远)。

(2)实质:调整生产关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不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

3.凯恩斯主义评价:①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西方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②推动经济发展。③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后来被取代。

第16课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原因: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②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盛行。③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④苏联计划经济的启示。

(2)方式:①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经济体制的调整)②“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的调整)③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整) (3)影响:①20世纪50-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原因:①第三次工业革命。②战后各国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实施。 表现:经济高速增长,避免了像大危机那样的经济波动。】②1973年以后,经济“滞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应对措施:①被迫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2.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经济体制的调整)

(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③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影响:①避免了盲目生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积极)②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消极)

3.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的调整) (1)股票分散化——“人民资本主义” 影响:①股票分散化和社会化起到了大量吸收资金和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②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本质)

(2)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者革命” 影响:“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整)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影响: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积极)②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消极)

9

第17课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农业【重点】: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农民拥有一定的私有资料。②开荒扩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将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①企业权力下放。②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2)评价:成效: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①理论无创新。②目标脱离实际。③政策不连贯,带有盲目性。④受个人作风阻碍。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工业【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成效:取得一定成效,军事力量增强。 局限: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①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②后转向政治改革。

(2)评价:①突破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②“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④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4. 苏联三次改革比较

(1)相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告终。

(2)不同: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从所有制入手。②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原因: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5. 苏联三次改革启示

苏联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①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③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④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8课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实质: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发达的工业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一五计划

(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 (2)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0

(1)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合作化

②手工业合作化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作用: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顺利进行。

(3)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消灭了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1)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导致1959—1961年三年的经济困难。

5. 十年“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启示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失误——①“大跃进”(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正确探索——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19课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 (1)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 人民公社制 所有制 公有制 经营管理制度 高度集中统一 自主经营 分配制度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异同

异:所有制不同 同:以家庭为单位

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抗风险能力较差,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改进。

4. 发展乡镇企业评价: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 经济体制调整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6.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作用: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活力,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积极)②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11

高】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①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义:(1)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2)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20课

1.对外开放的原因:(1)开放合作是世界历史上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3)对外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 2. 对外开放的特点、影响

(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影响:推动经济的发展,适应全球化趋势。 3. 旧中国与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 背景 内容 影响 旧中国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不平等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新中国 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平等互利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对中国: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对世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21课

1. 改革开放以来GDP迅速增长的影响

(1)大大缩小了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P95,十六大、十七大提出?)

2. 城市化进程

(1)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2)过程:①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4)问题: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水电资源紧张,交通堵塞,用地紧张、房价飞涨等。 (5)出路: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 3.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影响

(1)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