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要点共计五十节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精神分析要点共计五十节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4637c952ea551811a6871a

第二十三节:阿尔法功能和链接

贝塔元素是不能承受的情感,阿尔法元素是能够承受的情感,把贝塔元素转化成阿尔法元素,就是阿尔法功能。决定母亲阿尔法功能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对婴儿的爱以及对丈夫的爱。命名,就是母亲将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概念化、逻辑化、理性化之后,再返还给孩子的过程。不可忍受的情感被命名之后,就变得可以忍受。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谁向谁投射焦虑,或是谁为谁承担焦虑。

比昂认为问题既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链接是引发情感体验的催化剂。链接包括三对东西:L(爱)、-L(负爱),H(恨)、-H(负恨),K(知识)、-K(负知识)。

负爱:爱上一个人之后,怕对方没有回应会导致自恋受伤,于是压抑自己的爱。 负恨:害怕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对方报复,于是压抑自己的恨。

负知识:一个人掌握了心灵的知识,没有用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来和他人竞争。

第二十四:科胡特与自体心理学

力比多和攻击性无法向外投注,导致自恋。一个人的自恋是否健康,取决于他的理想自我与本来自我是否和谐一致。健康的自恋: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并运用能力满足需要,即他的能力配得上他的自恋。不健康的自恋:一个人在幻想中非常强大,当他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会抑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就是性心理发展。科胡特认为,人格发展中还有一条与性心理平行的主线,就是自恋。“自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属于二级词汇,在科胡特的理论中上升到一级词汇。

弗洛伊德的治疗模式:通过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把内心冲突变成与治疗师的人际冲突,通过治疗人际冲突,解决内心冲突。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的人不具备移情能力,所以不能被精神分析治疗。科胡特认为,自恋的人也有移情能力,他们移情的对象是自体客体。科胡特通过创建自体心理学,扩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自体客体,简单定义是:自己的别人。精确定义是:别人被我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方面,与精神分析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师要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以便客观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在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师使用共情来获得病人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治疗师,就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让治疗师做出更精确的解析。

第二十五节: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的疾病类型分四种:

1.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有:抑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疑病和抱怨;缺乏生活的风趣。

2.行为障碍,例如反社会、性倒错、成瘾行为。

3.融合饥渴型人格,倾向于与他人共生,在人际关系中寻求高度的融合关系,并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上。

4.逃避接触型人格,非常需要亲密关系,但如果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会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危险。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具有前三条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具有第四条说明自恋程度尤其高。) 1.自我夸大; 2.唯我独尊; 3.赞美成瘾;

4.对权力或无限成功的幻想。巨大的幻想可能对应着低价值感,幻想的荣誉越大,潜意识中的屈辱感就越大。不能获得巨大成功时,幻想会转化成抑郁。自恋程度较高的其他特征还有:稍微受到一点批评,就有巨大的情绪反应,甚至见诸行动,通过攻击社会、杀人放火来平息内心的愤怒。

人努力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两个终极理想:我要使自己变得如此特殊,以至于我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我如此特殊,以至于可以长生不死。意识到这两点,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人格解放。

第二十六节 自体客体

自恋程度较高的表现——对权利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巨大的幻想,对应低价值感),对批评的暴怒,经常有过度的羞辱屈辱感,关系中的人际利用,缺乏悲悯之心,对他人过于嫉妒,对他人过度完美理想化

成年人恋爱破裂以后撕心裂肺的痛,就是婴儿时期没有别人活不下去的感觉

当父母赞美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内心会觉得离孩子远,“孩子抛弃了我们”,人格发展不好的父母会痛苦,以至于会经常提起孩子的缺点来让孩子依赖自己

“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

第二十七节 自体的发展 自体客体的三个种类:镜像自体客体(父母对孩子有正向反应而形成自尊),理想化客体(把所有美好的品质投射给客体或自己),他我人格

父母提供的镜像自体客体,可以满足婴儿的夸大欲望,让婴儿形成“我是完美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理想化:人对接近理想、平静状态的渴望。如果婴儿能将父母理想化,并在理想化中涉入力量和舒适,儿童就能发展出良好的自体方向。把父母理想化,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需要

他我人格:一个人A寻求一种与某个人B的孪生兄弟姐妹般的关系,B的存在可以确立A

的价值和真实性

爱的两种形式:

婴儿之爱:自恋之爱,你必须满足我所有需要

客体之爱:既能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对方需要的爱

自恋的表现形式: 夸大 自卑

自我的分裂——“本来的我”和“观察的我”(分裂自我) 分裂不足——没有观察的自我调控,没有羞耻感

水平分裂——两个自我在同一水平线上,分裂自我可以打压本来自我,表现出自卑、猥琐、低价值感

垂直分裂——分裂自我高于本来自我,不会导致本来自我被打压,而会导致向外自大的感觉

要让孩子发展处健康人格,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行为: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问孩子的需求并给与满足

两种技术:

替代性内省:分析师给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成了来访者的一部分一样,让来访者当成自体客体的一部分

转换性内化: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跟他充分共情,让他租借自我功能并代替发挥自我功能的作用,时间长以后,这部分租借的自我功能可能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第二十八节 防御机制总述——情感隔离

防御机制:在经历到痛苦时,调动自我调节功能,把痛苦排斥在意识范围之外,痛苦还在,但我却感觉不到

防御机制可以是意识层面(自觉),也可以是潜意识层面(不自觉) 不同防御机制转换的灵活性

情感隔离:过于痛苦的体验,难以承受,于是把它从意识层面排斥到潜意识里 例子:地震后,受灾人民压抑自己的悲痛救人 述说悲伤的事情时面带微笑 治疗师通过诊断跟病人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一个人防御机制成熟的表现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情感隔离

第二十九节 防御的适应性与情感隔离

所有问题都是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要解决,也必须在人际间。(独自思考或看书很难解决问题)

把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意识化,就可以锻炼出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情感的组成:感受+认知(对感受的看法) 人类三大基本情感:

抑郁:糟糕(感受)+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认知) 恐惧:糟糕(感受)+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认知) 焦虑:糟糕(感受)+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认知) 只有感受没有认知:崩溃

只有认知没有感受:高度情感隔离

第三十节 父母潜意识的愿望与情感隔离 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任何竞争就是人格层面的竞争:人格健全的人才会把技能发挥到极致;如何人格有问题,就无法享受成就

情感隔离已经人格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还会允许接触自己更多的情感

父母经常向孩子强调学习重要性的深层次原因:

1、潜意识里害怕被孩子抛弃,如果孩子学习好,就会远走高飞,抛弃自己,过度强调孩子学习不好,是为了打压孩子,让他没能力离开自己

2、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性,避免和孩子靠得太近,用学习这个东西挡在自己和孩子之间

第三十一节 从社会现象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不自觉地对真实的情绪或行为产生相反的反应,如我明明喜欢她,但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她,于是转而攻击她

洁癖:潜意识很喜欢脏东西。但因为有过去要求完美的父母,所以可以压抑自己对脏东西的喜爱,形成相反的过度厌恶

反向形成的形成:

1、我无法感受我的情感

2、即使感受到了,我也无法表达我的情感

一个人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正常的幅度,一定是在掩饰他说表达的相反的东西

我们有几百种防御机制,所有防御机制都可以理解成一种反向形成

第三十二节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谈反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