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 为学生的再成长拓展空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案例5 为学生的再成长拓展空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cc76850740be1e640e9a50

为学生的再成长拓展空间

——浅谈德育管理如何推动班集体的建设

闵行区实验小学 康旻

如有事找我请打我手机:13564944252。

随着新基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的班级管理模式迅速地向着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更全面的学生得到了提高,整个班集体也因此获得超越性地发展;班级的集体个性在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逐步形成。班级是学生成长的舞台,班级集体个性的发展有赖于班集体的成长环境。要让班级成为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大舞台,校园就要为班级集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一、扩大校园层面的学生管理者队伍,丰富校园管理角色,形成校园管理角色的动态变化。

班级集体个性的形成不是班级建设的最终目标,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没有上限的。当班级的角色不能再满足部分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就需要有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应运而生,除了在班中想方设法地因人设岗的同时,我们还考虑到了设置高于班级层面的管理角色,这些角色必然就进入到了校园层面。就以往的管理模式,校园层面的学生管理者由于人数极少,便于专职老师(如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且每个人都能得到很多展示的机会,因此往往很快就能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成为学校的佼佼者。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管理者人数少、力量单薄,对班级集体个性的影响也就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班级中的个体想要在这种单薄力量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往往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体的发展必然求班级中有一个足够影响班级发展的个体群能进入到更高层面的管理角色中。

针对这一需要,我们在大队委员选举之后,由这些大队委员担任各部门的部长,根据部门工作的需要,由部长组成招聘团开展了“红领巾人才招聘会”,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充分激发和尊重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开展。在通过海报张贴、学校电视台宣传等大造声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渴望之后,又通过班级召开主题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招聘要求,掌握了一定的应聘技能。通过招聘,许多有能力的学生成为了各职能部的干事或储备人才,平均每班有4-5名学生进入到了校级层面的管理者队伍中。对于那些成功应聘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来说,在今后的各项活动中就能比其他班更快更全面地掌握信息、领会意图、赢得机会,这样就为班级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也为营造形成一种主动追求个体发展的氛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当然,所有的部长和干事的岗位也不再是终身制的,干事的成长发展始终“威胁”着部长,只要部门中干事的能力、表现、威信超越了部长,部长就要“让贤”。因此,同一部门的干事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这种动态的角色分配制度使管理角色进入到校园层面后,学生间的关系依然能保持一种平等的状态。

二、把握学生的成长资源,挖掘岗位育人功能,促进校园层面的生生互动。 学生自进入一年级开始逐步具有岗位意识之后,在每年的岗位轮换中获得了多种多样的体验,他的能力也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岗位在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步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如:门窗小卫士、节能小卫士、桌

椅小卫士等岗位的职责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一种班级生活习惯而替代掉。还有一些岗位由于有特定的时间性,如晨检员、自习的领读员、午餐管理员等,承担这部分岗位的学生在大部分的时间内没有岗位任务,对于那些综合能力较强而学习负担相对较轻的学生来说他的精力就有了剩余和空白。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选择或创设更有创造性的岗位,还可以将一些操作简易的岗位进行兼并,这样又必然导致另一部分学生面临“失业”的威胁。由于学生在班级中所起的作用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性格特点等,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承担具有创造性的岗位或成为一个成功的辅导协作者。

如何利用好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所生成的资源,并且满足这些学生再成长的需要,是我们进行岗位设计的又一出发点。完善友谊班的小辅导员制度,设立岗位小先生,如,晨读小先生,俱乐部小先生,劳动小先生??让更多的岗位技能在学生间传授,不仅使高年级学生找到了新的成长空间,也使低年级学生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面对的是比自己小很多的弟弟妹妹,学生在辅导传授的过程中少了很多的顾虑,而责任心却更强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大哥哥大姐姐的技能传授方式更多地体现在近距离的共同学习玩乐之中,这样就使岗位技能的学习少了一点任务式的负担,更多了一点交往互动式的乐趣。“岗位小先生”的活动就为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校园层面上生生互动的机会。在这一层面的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得到了重新审视岗位职能、感受岗位价值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成长能跟上班级成长的整体步伐,也获得了更多了成功感和愉悦感。

三、推进角色的整体平移,为班级提供展示集体个性的舞台,营造参与性、挑战性的校园大环境。

班级角色的动态分配是班级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这一活动的长期深入开展,学生的技能、个性,学生间的关系、交往方式等都将有所改变和发展,不同的班级,就会因为学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集体个性。要促使这种集体个性的发展,就必须要使这一集体具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觉反思的意识。为班级提供舞台,让班级在集体参与过程中,展示集体的个性,从而引发班级间的对照和比较,形成挑战性的校园大环境是促使班级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启发出新的发展思路的有效途径。

“校园小当家”是我们为班级提供的全面展示集体个性的舞台。每个班通过组织升旗仪式、红领巾电台、创新大擂台、礼仪示范、收集反馈信息等活动,使班里每个学生的角色都由班级层面上升到校级层面。角色的整体平移使每项活动的内容、组织过程或开展都呈现着不同的特点:创新意识强,脚踏实地不足;民主意识强,集中意识不足;表现欲望强,协作意识不足??种种成功中蕴涵的失败,失败中孕育着的成功,都源自班级的集体个性。在与其他班级的比较中,来自师生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都让学生意识到班集体的成长状态。虽然作为一项集中性的大活动,每班一学期只能“当家”一次,但是“当家”活动中的角色基础全来自于班集体平时的培养。而且作为一项循环开展的常规性大活动,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关注其他班集体的成长和为“当家”作准备的状态之中。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六次“当家”活动中,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发展有着强烈愿望的学生,完全可以每次都尝试承担不同的“当家”角色。学生在“当家”活动中呈现出的角色轮换意识和轮换的活跃性是平时班级小岗位、班级角色轮换开展情况的真实反映。

以上是我校在班集体建设新模式研究过程中所作的一些探索,由于这些探索都需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角色意识之后开展,因此,这里的“班级”指的都是三年级(含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和发问:我们如何更有系统、更有层次地去安排这些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否对学生增加了过多过重的负担?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是该更尊重学生的主观参与愿望还是他的实际能力?我们又如何界定哪些学生适宜参加这些活动,哪些学生不适宜参加???我们希望,我们能从学生成长所生成的资源中不断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2003.10

载于杨小微、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