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6单元测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6单元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eece8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03

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

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东汉人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200多年的历史,行文结

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

御、书、数。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3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散文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资治通鉴》是汉代史传文的代表作,贾谊、 晁错、王充是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羽猎》、班固的 《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都是汉代著名的赋文。 B、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和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前104---220)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

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3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 ......身体,回家乡去。

B.臣请就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刑具。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 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 ...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 ..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39题。(20分)

5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36、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

37、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38、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

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

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6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

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分)

40、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6单元测试题答案

题号 1 答案 C 2 D 3 C 4 A 5 A 6 D 7 B 8 D 9 D 10 11 12 13 C A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D D C A B BC C C D C D D D 题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D D B C D D C A B A B C 39、(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译: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

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 顺1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4分)

译:(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

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 大意各1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