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试题浙教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试题浙教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1d0f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a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

科学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2.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 B. C. D.

皮碗对吸 瓶吞鸡蛋 纸托水杯 橡皮膜凸出

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4.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轮船困在南极冰层中,用爆破等方法均告无效,而用黑炭、煤炭铺在冰面上,才使船安全脱线,其合理解释是( ) A.黑炭、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使冰熔化

B.黑炭、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使冰熔化 C.黑炭、煤炭跟冰反应,使冰熔化 D.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5.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冰水 B.牛奶 C.碘酒 D.石灰浆 6.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铠甲”的气体是( ) A.氧气 B.臭氧 C.氮气 D.二氧化碳 7. 海水晒盐是利用下列哪种方法结出晶体的 ( )

A.冷却热饱和溶液 B.升温使其溶解度下降 C.蒸发溶剂 D.降温使其溶解度下降

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 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 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 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9.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相符的是( )

A.用向食品包装中充氮气来防腐—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B.许多物质可在氧气中燃烧—氧气具有可燃性

C.稀有气体能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颜色光 D.干冰可用做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 10.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1

A.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或海洋中 B.在农田中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并且渗入土壤水和地下水中 C.任意堆放垃圾,经过雨水把有害的物质带入河水中 D.以上都是

11.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纸花浸透紫色石蕊试液后晾干),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实验I中向纸花上喷稀醋酸证明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色 B. 实验II中向纸花上喷水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C. 实验III中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

D. 实验IV中可以看到纸花变蓝,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12. 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

A.水变成水蒸气,可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B.水变成水蒸气,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 C.水不是可燃物

D.水变成水蒸气,既可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又可使它与空气隔绝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t2℃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溶液

C.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D.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乙的大

14.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成分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你关注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吗?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氮氧化合物 D.可吸入颗粒物

15. 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氧气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体19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积18C.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分17数16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熄灭(%)1516.晴朗的天气,阳光通过枝叶的间隙,在树荫下的地面上洒下片片光斑,这些光斑的形状是( ) 050100150A.间隙是不规则的,所以光斑也是不规则的 时间(s)B.是太阳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所以一定是圆的

2

C.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像,所以一定是圆的 D.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发生了色散现象,所以一定是圆的 17.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把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立即燃烧

B.将铁丝插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引燃后,铁丝燃烧,有明亮的火焰出现并生成黑色固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产生白烟

18. 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溶剂 溶解性 碘 水 微溶 酒精 可溶 汽油 易溶 苯(有毒)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19. 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汽化后,油沸腾

20. 将等容积、等质量(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的两集气瓶氧气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同时迅速放入点燃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此时的天平( )

白 木

A.指针偏向右 B.指针偏向左 磷 炭 C.仍处于平衡状态 D.指针先向左后向右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第20题图 21.在罗蒙环球城玩波浪翻滚以后,会发现塑料雨衣内部有一层水珠,这是雨衣内的空气 (填水的三态变化)导致的,这个过程中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22. 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填“正”或“负”)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为 ;在相同条件下试管1内气体的溶解度大于试管 2内气体的溶解度,实验中测得结果比理论值偏 (填“小”或“大”)。

(3)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和 组成的。

23. 下图是小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第22题图

② ① ③ ④ ⑤

3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 。

(2)指出图②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

(3)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 g,配制时应选择 (填10、50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中 处保持水平。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24.白光通过红色玻璃照在蓝色的字上,字显 色,照在白纸上,白纸显 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 色。

25. 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图线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1)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_ _、__ ___和__ __(选填图中“a ”“b”“c”或“d”)。 26. 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度/g KCI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右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 __。(填“m”或“n”)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 _。

(3)10 ℃时,131 g 饱和KCl溶液中含KCl的质量为_ __。

27. 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过一会儿再把燃着

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据此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 (填“高”或“低”),导致 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2)“过一会儿,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

28.小明同学了解了小孔能成像的情况后,想设计实验探究其规律.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了一个直径约为1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状的光斑;

(2)保持灯泡和白纸的位置不变,向上移动小孔,像将变______; (3)这个现象叫做______;它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9. 1.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