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本科毕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65e6a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e

2 水文

秃尾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流域长度100km,流域宽度40km,为羽状水系,河流长度133 .9km(包括宫泊沟长度23km),河流高差512.3m,比降3.83%,总流域面积3373km2。100 km2以上支流右岸6条,左岸3条。

秃尾河发源于神木县西部风沙滩地中的湖泊海子,瑶镇水库坝址位于神木县瑶镇乡境内秃尾河干流上游瑶镇乡附近。干流在沟岔村以上分为两支,左支称宫泊沟,源自北部的宫泊海子,长23.4km,流域面积323 km2;右支称圪丑沟,源自大海子,长19.5 km,流域面积410 km2。沟岔村至瑶镇水库区间流域面积37 km2,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770 km2。

流域平均气温7.8oC,最高月(七月)平均气温23.9 oC,最低月(元月)平均气温-9.8

o

C,年平均日照2871小时,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431.8mm,年平均降水380mm,年平均无

霜期175天,年平均冰封期84天,最大积雪深度120mm,水温>15 oC以上150天,最大风速19m/s,年最大冻土深146cm。

径流分析成果:瑶镇水库径流系列频率计算的Cv=0.14 ,采用0.16,Cs=2.5 Cv,十年平均径流量w=9125万m3。

流域径流绝大部分由降雨入渗到沙漠,再由地下水排泄所形成。瑶镇水库10年平均径流量为8295.6×1.1=9125万m3。丰水年:3.3~3.4 m3/s,按3.3 m3/s计算,年平均引水10407万m3。枯水年:3.1~3.3 m3 /s,按3.1 m3/s计算,年平均引水9776万m3。平均为10092万m3,全年无弃水。

神木县以及陕北北部风沙区的短历时暴雨出现频次高,强度大。特别是汛期七、八月份暴雨是经常性的天气现象,年降雨量的绝大部分由暴雨组成。榆林市北部陕蒙交界处什拉淖1977年8月1日8小时降雨1050mm,强度之大陆上罕见。但是暴雨虽多,却很少形成较大洪水。经计算瑶镇水库枢纽工程坝址处的洪峰流量和洪量如下表1—1。

表1—1 瑶镇水库洪峰、洪量频率计算成果表 频 率(%) 洪 峰 流 量(m3/s) 一日洪水总量(万m3) 三日洪水总量(万m3) 0.1 267 491 756 0.2 227 411 643 0.5 177 310 499 1 139 238 393 2 104 171 296 10/3 79 118 224 5 62 94 179 10 36 49 106 瑶镇水库属沙漠水库,河水主要由沙漠渗水形成,泥沙主要为河床质。根据实测资料,

瑶镇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6.7万m3 。

3 地质 3.1库区地质

左岸岸坡平缓,一般坡角为5°~10°,不存在塌岸问题。右岸河床至坡顶,均为风积沙,坡角最大45°左右,蓄水后存在塌岸问题,集中在坝址上游200~900m范围内。 地层岩性: a) 基岩:呈丘状或梁状分布两岸,断续出露。岩石为长石砂岩,较完整,分布高程最大为1159.8m。

b) 古河道冲湖积沉积物: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含透镜状砂壤土,总厚度约60m。右岸发现三处较大古河道进口,基岩埋藏较深。

c) 一级阶地堆积物:岩性为砂壤土及含砾细砂,厚3~4m,为当地主要农田。 d) 沙丘沉积物:岩性为中细砂,厚度不等,在本地区广泛分布。 3.2 水库渗漏

库区的周边地形高程均高于设计水位,地形不存在外漏的条件,但库区盆地周边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粉中砂层,处于正常蓄水位以下,在岩性上具备渗漏条件。左岸库岸边地下水位高程为1157~1168m,沙丘地下水位估计高于正常蓄水位,产生渗漏的水动力条件较差,因此渗漏的可能性小。右岸地下水西北高东南低,高程大部分低于正常蓄水位,天然水力坡降为7%o左右,具备了产生渗漏的水动力条件。

经过地质勘测发现库区两岸均埋藏有秃尾河的古河道,古河道由左岸北东向穿过秃尾河,环绕右岸,于下游的神树沟流出库区。古河道出口位于距坝址右岸下游约1km的神树沟,地下水均以泉水形式出露排泄。库区渗漏除古河道为主要途径外,其它岸坡因地下水位较高,产生渗漏的可能性很小。

从地形、地层岩性上及水动力条件上分析该进口都具备产生渗漏的条件,是库区渗漏的主要通道。

渗漏量估算:库区渗漏的主要通道位于右岸,其渗漏总量为6004.58m3/d,约占该河流常流量(3m3/s)得2.3%。 3.3库岸稳定

左岸岸坡平缓,地形较开阔,坡角一般为5°~10°,作为水下坡角是稳定的,基本不存在塌岸问题。右岸河床至坡顶,均为全新统风积沙,坡角最大45°左右,水库蓄水后存在塌岸问题,范围集中在坝址上游200~900m内。估计最终塌岸宽度21.0~38.0m,塌岸总量20.5万m3。

3.4 水库地震

根据1999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库坝区地震活动微弱,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较大的地震活动,区域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

不具备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和构造环境。 3.5 枢纽工程地质条件 3.5.1 神庙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3.5.1.1地质简况

该段河谷谷地宽25m,两岸地形不对称,左岸平缓,右岸陡峻。基岩出露高程,左

岸基岩高程1158.58~1159.97m;右岸基岩高程1152m,谷地高程1141.90m。基岩岩性为长石砂岩,夹薄层透镜状泥岩。两坝肩覆盖层为下更新统的钙化黄土状壤土与半胶结细砂,呈不对称分布,左岸细砂层厚约1.0m,右岸厚约3m。

坝址区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原生层理,总体产状倾向80o~110o,倾角10o。 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河水并补给河水。左岸覆盖层不含水,基岩地下水埋藏较深。环境水对砼无腐蚀性。 3.5.1.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坝基长石砂岩厚层状,具大型交错层理,泥岩分布于层面上其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⑴ 坝基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在坝址区经地质测绘发现较大规模洞穴6个,主要位于坝轴线下游,露头基岩上多有蜂窝状空洞;

⑵ 泥岩夹层呈薄饼状、透镜式:在长石砂岩中夹有薄层泥岩,主要沿地层层面产出,在两岸均有发现,形成了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带。

⑶ 裂隙少:发现的两组剪切裂隙位于左岸神庙处,间距一般为1~0.6m。一组为顺和向,倾向255°,倾角88°,另一组与河流向斜交,倾向225°,倾角86°,缝宽1~3m,无充填物,一般长4~6m。坝基岩体属较完整的软岩,质量分级属Ⅳ类。

⑷ 坝肩钙化黄土状壤土与半胶结细砂存在渗漏破坏的可能,不宜直接用作坝肩基础。 3.5.2 砌石坝基岩土体试验指标与评价 3.5.2.1 岩体试验指标

a) Q12eoL+PL黄土状壤土

该层已钙化,主要分布于两坝肩。渗透系数采用野外试验求得,K值为1.86×10-4cm/s,属高密实、弱渗透性的土。但根据探槽、坑探揭露发现其次生裂隙较发育,不宜直接作为坝肩基础。

b)Q4eoL、Q3eoL+PL、Q11aL中细砂、细砂粒度组成

试验结果表示坝址处各类成因的中细砂、中砂层粒度均匀,渗透分级属中等透水性,具渗透变形的特性。

c)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试验成果表明,长石砂岩吸水性大,强度低,易软化。泥岩强度低,不易成样,强度指标离散性大。

d)岩体的渗透性

根据坝段区27个钻孔,47段压水试验资料得知,基岩单位吸水率ω≤0.01Lmin·m·m,属极微透水层。

3.5.2.2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砌石坝地基主要考虑以下工程地质问题:

⑴ 两坝肩分布得钙化黄土状壤土,结构密实硬度大,但次生裂隙发育,贯通性差,不宜直接用作坝肩基础。下部的半胶结细砂,属中等透水性,蓄水后将会发生绕坝渗漏,同时饱水状态的抗滑能力差,不利坝肩稳定,建议清除,将基础置入基岩约1m左右。

⑵ 两岸坝基范围内或附近的洞穴,应开挖回填混凝土。 ⑶ 岩体抗冲能力较差,对受冲刷的岩体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⑷ 岩体可视为不透水,不考虑帷幕灌浆,但对岩体与混凝土结合面应采取固结灌浆处理。

⑸ 两岸泥岩形成的层间软弱夹层带,因其更易风化崩解,在砂岩中形成风蚀穴,因此建议开挖回填混凝土。 3.5.3 副坝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3.5.3.1 工程地质条件

副坝线上分布的地层主要为:①Q4leoL中细砂:浅黄色,粒度均匀,一般厚约3~4m,最厚10m,主要分布于地表;②Q3eoL+PL砂壤土与中砂:砂壤土一般较密实,属低压缩性土,厚约2~4m,在坝线右端被同成因的中砂所代替,厚约3.2m;③Q12eoL+PL钙化黄土,Q1laL中砂层,主要分布于左端靠近坝肩段,均延长不远即尖灭,中砂层厚度约4.2m,较密实;④基岩为长石砂岩,浅黄色,基岩面较平坦,高程约1150m,只靠近坝肩部位略有抬高,一般强风化厚约2m。

副坝线地下水埋藏于基岩中,高程为1142.62~1145.28m,向河床排泄,一般埋深大于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