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缩感知的SAR雷达成像后面附有程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基于压缩感知的SAR雷达成像后面附有程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6d356731126edb6f1a10bf

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压缩感知(CS)的诞生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已经对理论数学、计算数学、计算科学、概率论、信息论、信号处理、电子工程、光学工程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再取决于信号的带宽,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准则:稀疏性和非相关性。压缩感知的三个核心问题分别为稀疏表示、测量矩阵的设计、重构算法。

虽然压缩感知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还不完善,相应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有效的稀疏分解算法的研究;(2)便于硬件实现和优化算法实现的测量矩阵的设计;(3)非L1范数驱动的可压缩信号的重建理论;(4)含有噪声时信号的快速的重构算法设计;(5)针对实际问题,基于CS理论的软硬件设计;此外CS 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尽管CS 体系还不完善,但它的出现已在信号处理及其他领域掀起了一股浪潮,它为目前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CS 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会开创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37

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一个学期的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在本篇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首最初的选题,到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等的提交,直到最近完成该篇论文,感触良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 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亲切和蔼又耐心的态度,渊博的学科知识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给予了我巨大的力量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我还要感谢实验室的 学姐和 学姐,两位学姐在我这几个月的学习中给了我许多专业性的关键指导意见,帮助我加深概念的理解,耐心解答我的困难与疑惑。学姐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学姐的指导,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并且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我的能力。

此外我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他们同样给予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

38

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石光明,刘丹华,高大化.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9,37(5):1070-1081.

[2]Donoho D.Compressed sensing[J].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2006,52(4):1289-1306.

[3]Candes E.Compressive sampling,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J].Madrid,Spain,2006,3:1433-1452.

[4]Baraniuk R.A lecture on compressive sensing[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7,24(4):118-121.

[5]Candes E J,Wakin MB.An introduction to compressive sampling[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8,25(2):21-30.

[6]焦李成,杨淑媛,刘芳.压缩感知回顾与展望[J].电子学报,2011,39(7):1651-1662.

[7]张明友,汪学刚.雷达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刘记红,徐少坤,高勋章.压缩感知雷达成像技术综述[J].信号处理,2011,27(2):251-260.

[9]Dohoho D,Tsaig Y.Extens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J].Signal Processsing,2006,86(3):533-548.

[10]保铮,刑孟道,王彤.雷达成像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刘永坦.雷达成像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2]皮亦鸣,杨建宇,付毓生,杨晓波.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3]黄培康.雷达目标特征信号[M].宇航出版社,1993.

[14]王伟伟,廖桂生,吴孙勇.基于小波稀疏表示的SAR成像算法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6):1440-1446.

[15]谢晓春,张云华.基于压缩感知的二维雷达成像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32(5):1234-1238.

[16]李树涛,魏丹.压缩传感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9,35(11):1369-1377.

39

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译文)

1、Chirp.m: clc;clear all;close all; c=3e+8;

% speed of light

pi=3.1415926; j=sqrt(-1);

Tp=10.e-2;

% transmitted pulse width % carrier frequency

fc=2.e+9;

Br=10.e+2; % transmitted bandwidth Fs=20.e+2; % A/D sample rate kr=Br/Tp; % range chirp rate

Tmin=0.1;Tmax=0.2;

Nr=(Tmax-Tmin+Tp)*Fs;%Nr=2^nextpow2(Nr); Ni=1:Nr;

tr=linspace(-Tp/2+Tmin,Tp/2+Tmax,Nr); dt=(Tmax-Tmin+Tp)/Nr;

x =exp(-j*kr*(tr-0.182).^2)+exp(-j*kr*(tr-0.12).^2); %figure;plot((real(x))) %--------

refer=exp(j*kr*(tr).^2); Psi0=fft(eye(Nr))/sqrt(Nr); for aa=1:Nr

Psi0(aa,:)=Psi0(aa,:).*refer; end

M=fix(Nr/2);K=20;

Phi=randn(M,Nr); % 测量矩阵(高斯分布白噪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