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推荐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word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推荐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7f1cfd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0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① 现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③ 同时要防止空气进入将生成的铜氧化。 4、(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2)反应中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反应中失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3)常见还原剂:木炭、一氧化碳、氢气 三、碳的用途:作燃料、冶炼金属。

② 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以防止石灰水倒流, 引起试管炸裂。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CO2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

2、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反应)

3、发生装置要点: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下;导气管伸出橡皮塞少许。 收集装置要点: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末端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4、步骤:

(1)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教材P115图6-12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往长颈漏斗中加水;

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且保持液面不下降,则不漏气。 (2) 装入药品,先加固体,再加液体。

(3) 收集气体.

5、检验CO2的存在: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是CO2。 检验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集满。

注意:

(1)制取CO2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会使制的CO2不纯。

13

(2)制取CO2不用硫酸,因为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制取CO2不用Na2CO3,因为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

(4)Ca(OH)2的名称:化学名称: 氢氧化钙。 俗 名: 熟石灰 Ca(OH)2的水溶液叫石灰水。

(5)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① 固体与固体加热则与氯酸钾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② 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则与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二、CO2的工业制法: CaCO3CaO + CO2↑(分解反应)

注意:CaO的俗名:生石灰。CaO能与H2O反应,且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

课题3 二氧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能升华。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三不)

(2) CO2 + H2O == H2CO3 (CO2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反应)

H2CO3 == CO2↑+ H2O(加热上述变红的溶液,溶液由红变紫的反应) (二水) (3) CO2 + Ca(OH)2 == CaCO3 ↓+ H2O (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

(4) C + CO2 2CO (CO2转化为CO的反应、吸热)(一碳) 3、CO2的用途: ①干冰可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剂。② 灭火。

③气体肥料。 ④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CO2 、O3、CH4、 氟氯代烷等。

防止措施:①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5、注意:CO2灭火的原因: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密度比空气大。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注意: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 可燃性: CO + O2

2CO2 (蓝色火焰)

(2) 毒性。煤气中毒的原因:一氧化碳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

注意:

①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通风。

②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发生泄漏时,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一定不能点火、开

灯、打电话。

14

(3) 还原性:CO+ CuO Cu + CO2(该反应可用于除去CO2中CO )

注意:

①该实验开始时,要先通CO再加热,以防爆炸。

②该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以防生成的铜被空气氧化。 ③ 尾气中CO的必须处理,防止污染空气处理方法: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3、用途: ①作燃料。 ② 冶炼金属。

4、注意:

(1)除去CO2中的CO的方法: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化学反应方程式:CO+ CuOCu + CO2)

(2)除去CO中的CO2的方法: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 (化学反应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 H2O)

(3)除去混合气体中的 O2的方法: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网。 (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2Cu2CuO ) (4)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H2 、CO 、 C 。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反应物 现象 本质 2、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着火点是不可改变的。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

1、灭火的三种原理,任何一种均可灭火。

3、常见灭火器:

①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一般失火及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 ③水基型灭火器:用于扑灭棉布、木材等的失火。

练习:着火的森林中,砍出隔离带的目的:隔离可燃物。

15

练习:用水灭火的原理: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

爆炸的原因: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标有“严禁烟火”的目的:防止可燃性气体或粉

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发生爆炸。

3、爆炸有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瓦斯爆炸)之分。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大部分反应放热: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吸热:如:需要持续不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为吸热反应。

判断方法:反应条件为“△”或“高温”的。如木炭与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分解等反应。 2、人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利用、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利用食物在体内反应放出的能量等。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主要含碳元素;称为 “工业的粮食”。

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的主要成分:H2、CH4、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 区别水煤气的成分:H2、CO。

2、石油:主要含碳、氢元素;称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不能直接作燃料。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均

为混合物。

3、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不是绿色能源。天然气或沼气或瓦斯的主要成分为:CH4 (甲烷)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可燃烧。CH4 +2O2

2H2O + CO2(蓝色火焰)

注意: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通风、禁止烟火。

4、可燃冰:可燃冰与冰、干冰是不同的物质,可燃冰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6、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① 燃料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②产生CO、黑烟等污染空气。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1)杂质如硫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2、煤的燃烧:产生的SO2 、 NO2 等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① 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② 影响作物生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