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园林工程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9b90a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a

第一章 土方工程

1、园林用地的竖向设计、等高线的概念

园林用地的竖向设计:是园林中各个景点、各种设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何创造高低变化和协调统一的设计。 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象面,与自然地貌相交切所得到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2、园林设计中影响土方工程量的因素

① 竖向设计是否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按设计要求整理为平坦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场地。 方格网法是把平整场地的设计工作和土方量计算工作结合一起完成

5、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的工作程序及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如零点线、施工标高等要掌握,有关计算过程须掌握) 工作程序:

(1)在图上作方格网控制场地,方格网边长数值大小根据要② 园林建筑与地形结合情况

③ 园路的选线对土方工程量的影响

④ 多设计小地形、微地形,少进行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⑤ 缩短土方调配运距,减少搬运

⑥ 合理布置管道线路和埋深,重力流管要避免逆坡埋管 3、设计等高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陡坡变缓坡或缓坡改陡坡 (2)平垫沟谷 (3)削平山脊 (4)平整场地

(5)园路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绘制

4、土方工程量计算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的概念、分类及适用地形。

计算土方体积的方法: ? 用求体积公式估算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不管是原地形还是设计地形经常会碰到类似锥体、棱台等几何形体的地形单体,如山丘、池塘等。这些地形单体的体积可用近似的几何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此法简易便捷,但精度较差,一般多用于估算 。 ? 断面法

断面法是以一组等距(或不等距)的互相平行的截面将拟计算的地块、地形单体(如山、溪涧、池、岛等)和土方工程(如堤、沟渠、路堑、路槽等)分截成“段”,分别计算这些段的体积,再将各段体积相加,以求得该计算对象的总土方量。 计算精度取决于截面的数量,多则精,少则粗。根据剖面的剖取方向不同,分:垂直剖面法、水平剖面法(等高面法)和斜面剖面法。

(1)垂直断面法:沿地形走向,用垂直断面将填(挖)地区分割成若干小段,再用相邻两断面面积和间距求得土方体积。

此法适应于带状地形单体或土方工程(如带状山体、水体、沟、堤、路堑等)的土方量的计算。 (2)等高面法(水平断面法):等高面法是沿等高线取面时,等高距即为二相邻断面的高,计算方法同断面法。 等高面法最适于大面积的自然山水地形的土方计算。由于园林设计图纸上的原地形和设计地形均用等高线表示,因而采取等高线法进行计算最为便当。 ? 方格网法

适用范围:平整场地(即将原来高低不平的、比较破碎的地形

计算的精确度相关(20-40m)。

(2)用插入法计算场地的角点原地形标高 (3)以设计意图确定每角点的设计标高

(4)比较设计标高和原地形标高,求得施工标高

(5)土方计算 (计算过程见课本P24例题。)

零点线:不挖不填的点的联线,是挖方和填方的分界线,是土方计算的重要依据之一。

施工标高=原地形标高—设计标高

6、土壤的工程性质、其描述指标及测定方法。 土是由三部分组成:构成骨架的固体颗粒以及骨架孔隙中的水和气。(三相土)

(1)土壤的容重(γ)—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内土壤的重量(kg/m3),可用环刀法测定。

(2)土壤的自然倾斜角(安息角) (α)

—土壤自然堆积、经沉落稳定后的表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3)土壤含水量(ω)

—土壤孔隙中的水重和土壤颗粒重的之比,以百分数计。其值可采用“烘干法”测定。 (4)土壤相对密实度

—表示土壤在填筑后密实程度的指标。 (5)土壤的的可松性

—土壤经挖掘,其原有紧密结构遭到破坏,土体松散而使体积增加的性质。

第二章 园林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的组成

在园林中有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 1、生活污水排水系统

它的任务是收集园林中各类建筑的污水,排出至城市生活污水管道系统或自行处理。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室内污水管道系统和设备:收集建筑室内生活污水并将其排出至室外庭院的污水管道中。

(2)室外污水管道系统:分布在房屋出户管以外,布置在公园中埋在地下靠重力流输送,生活污水经园内污水管道系统,再流向城市管道系统。

在园林中,一般污水管道系统只包括上述两项,在风景区须设置以下部分:

1

(3)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污水一般以重力流排除,但受到地形等条件的限制需把低处的污水向上提升,需设泵站,并相应地设压力管道。

(4)污水处理与利用建筑物: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和风景区的污水处理设施。

(5)出水口: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自然水面的出口。 2、雨水排水系统

园林中的雨水排水系统主要用来收集经流的雨水,将其排入园林中的水体或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包括:

(1)房屋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收集房屋的屋面雨水包括适当的排水方式 5排水设施应尽量结合造景 6 排水的同时还要考虑土壤能吸收足够的水分,以利植物生长,干旱地区尤应注意保水

园林排水特点决定园林的排水方式:以地面排水方式为主结合沟渠和管道排水,我国大部分公园绿地中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1、地面排水;利用园林中地形条件,通过竖向设计将谷、涧、沟、道路等加以组织,划分排水区域,并就近排入园林水体或城市雨水干管。

2、明沟排水:利用各种明沟,将地表水有组织地排放,明沟的坡度根据材料而定,不小于4‰。

天沟、竖管及房屋周边的雨水沟

(2)公园雨水管渠系统:包括雨水管渠、雨水口、检查井、跌水井等等。

(3)出水口:雨水排入天然水体的出口。

2、公园给水管网的基本布置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1)树枝状管网 这种布置方式较简单,省管材。布线形式就像树干分杈分枝,它适合于用水点较分散的情况,对分期发展的公园有利。但树枝状管网供水的保证率较差,一旦管网出现问题或需维修时,影响用水面积大。

(2)环状管网 环状管网是把供水管网闭合成环,使管网供水能互相调剂。当管网中的某一管段出现故障。也不致影响供水,从而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但这种布置形式较费管材,投资较大。

3、与树枝状管网布置计算有关的几个水力学概念(水头损失、管网最不利点)。

水头损失—水在管中流动时,为克服水与管壁间摩擦力而消耗的势能。

最不利点:地势高、距离引水点远、用水量大或要求工作水头特别高的用水点。

4、固定式喷灌系统灌溉制度内容,固定式喷灌系统设计中的相关概念(如灌水定额、灌溉周期、喷灌强度、雾化度等) (1)设计灌水定额 (2)设计灌溉周期

(3)喷洒方式和喷头组合形式 (4)喷灌强度与喷灌时间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的水层深度(mm)或一次灌水单位面积的用水量(m3/亩)。

灌水周期:也叫轮灌期,即植物耗水最旺时期的允许最大灌水间隔时间。

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喷洒于田间的水层深度,(mm/h)。 雾化度:喷灌水滴细小程度。 5、园林排水的方式 园林排水的特点

1主要是排除雨水和少量生活污水2园林种地形起伏多变,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 3园林中大多有水体,雨水可就近排入水体4园林可采用多种方式排水,不同地段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

3、管道排水:主要用于排除园林生活污水、低洼地雨水或公园中没有自然水体时的雨水。

6、园林中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的措施(工程措施)的具体做法及其设置部位

地表径流是指经土壤或地被物吸收及在空气中蒸发后余下的在地表面流动的那部分天然降水。 (一)竖向设计

1、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要过陡,不至于造成过大的地表径流速度。如果坡度大而不可避免,需设加固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2、同一坡度(即使坡度不大)的坡面不宜延续过长,应有起伏变化,坡度陡缓不一,以免地表经流一冲到底,造成大流速的径流。

3、利用顺等高线的盘谷山道、谷线等组织拦截,分散排水。 4、利用植被(特别是地被和草皮植物)护坡,减少和防止地表的冲刷。 (二)工程措施 1、消能石(谷方):为防止地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在汇水线上布置的一些用来减缓水流冲力,以保护地表的山石。

2、挡水石:在实际利用山道边沟排水时,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土土层往往被严重冲刷甚至毁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处置石挡水,变为挡水石,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很好的点景物。 3、护土筋:其作用与挡水石相仿,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它块材成行埋置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cm,每隔一定距离(10-20m)设置三至四道(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如鱼骨状排列于道路两侧)。护土筋设置的疏密主要取决于坡度的陡缓,坡陡多设,反之则少设。

4、出水口:园林中利用地面或明渠排水,在排入园内水体时,为了保护岸坡结合造景,出水口应做适当处理,常见的如“水簸箕”(敞口排水槽)。 (三)利用植物

园林中要求没有裸露地面,一是为了减少扬尘,另外就是减少地表冲刷,同时植物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分,植物防地表冲刷主要是草皮和地被植物。

2

(四)埋管排水

利用路面或路两侧明沟将雨水引至濒水地段或排放点,设雨水口埋管将水排出。

7、雨水排水管网中常见的附属构筑物及其分类和各自功能 为排除污水,除管网本身之外,还有许多排水附属构筑物,其投资占整个排水管网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常见的有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出水口等。 1、检查井:

功能:检查井用来对管道的检查和清理,同时也起连接管段的作用。

河床的冲刷和渗透。

3、海漫向下游与护坦相连接的透水层。 (三)水闸的上层建筑

1、闸墙:位于闸门两侧,构成水流范围,形成水槽并支撑岸土使之不坍。

2、翼墙:与闸墙相接、转折如翼的部分。

3、闸墩:分隔闸孔和安装闸门的支墩,亦可支架工作桥及交通桥。

2、驳岸、护坡、挡土墙的概念?挡土墙后排水处理措施有哪些?

检查井分不下人的浅井和需下人的深井。 2、跌水井

功能:当上下游管道的标高差异过大(>1m),为了保证管道有足够的覆土深度,并减小水流速度和防止冲刷,需在该处设置一个具有水力消能作用的检查井,这就是跌水井。 分类—根据结构特点来分,跌水井有竖管式和溢流堰式两种形式。

3、雨水口

功能:雨水口是雨水管道或合流管道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地表径流通过雨水口和连接管道流入检查井或排水管道。

雨水口由进水篦、井筒、连接管组成,雨水口按进水篦在街道上设置位置可分为:平篦雨水口、侧石雨水口等。 4、出水口

功能:雨水、污水排放的最后出口 8、暗沟的概念

暗沟又称盲沟,是一种地下排水渠道,用以排除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在一些要求排水良好的活动场地,尤其必要。 第三章 水景工程

1、水闸的概念、分类、闸址选择原则?水闸结构组成。 水闸是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体的水工构筑物

分类1、进水闸—设于水体入口,起联系上游和控制进水量作用。2、节制闸—设于水体出口,起联系下游和控制出水量的作用。3、分水闸—用于控制水体支流出水。 闸址选择原则:

1、闸孔轴心线应与水流方向一致,使水流需通过时畅通无阻。 2、避免在水流急弯处建闸。

3、选择质地均匀、承载力大致相同的地段,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 水闸结构:

(一)地基 天然土层经加固处理而成。水闸地基必须保证当承受上部压力后不发生超限度和不均匀沉陷。 (二)水闸底层结构—闸底

1、铺盖—位于上游和闸底相衔接的不透水层,其作用是放水后使闸底上游部分减少水流冲刷,减少渗透量和消耗部分渗透水流的水头。

2、护坦—是下游与闸底相连接的不透水层,作用是减少闸后

园林驳岸与护坡是在园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为稳定岸壁,保护湖岸不被冲刷或水淹所设置的构筑物。

驳岸:一面临水的挡土墙,是支持和防止坍塌的水工构筑物。多用岸壁直墙,有明显的墙身,岸壁大于45度

护坡:保护坡面、防止雨水经流冲刷及风浪拍击对岸坡的破坏的一种水工措施,在土壤斜坡45度内可用护坡

挡土墙:用以支持并防止土坡倾坍的工程结构。如各种驳岸中的岸壁直墙。

排水措施:1、墙后土坡排水、截水明沟、地下排水沟。2、墙面封闭处理3、泄水孔4、暗沟

3、驳岸各部分发生破坏的原因及施工时可采取措施 最高水位以上部分:浪击、超载、日晒、风蚀 常水位以上部分:淹没、冲刷、冲蚀 常水位以下部分:浸渗、冻胀、位移

基础部分:超荷载、沉陷、基础变形(冻胀)、木桩腐烂、动物破坏、地下水浮托

4、刚性水池概念及组成部分 第四章 园路工程 1、园路分类

(一)依构造形式分 1、路堑型 (街道式):立道牙位于道路边缘。路面低于两侧地面。

2、路堤型 (公路式):平道牙位于道路靠近边缘处。路面高于两侧地面(明沟),利用明沟排水。

3.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蹬道、攀梯等 (二)按路面层材料分:

1.整体路面:平整、耐压、耐磨 (包括现浇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

用于:通行车辆或人流集中的公园主路和出入口。

2.块料路面:包括天然块石、陶瓷砖及预制水泥混凝土块料路面。块料路面坚固、平稳、图案纹样和色彩丰富,适用于广场、游步道和通行轻型车辆的地段。

3.碎料路面:用各种石片、砖瓦片、卵石等碎料拼成的路面,图案精美,表现内容丰富,做工细致,主要用于庭园和各种游步小路的铺装。

(三)依功能分: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

3

1、主干道:联系公园主要出入口、园内各景区、主要建筑物和广场,是全园道路系统的骨架,是游览的主要路线,多呈环形布置。宽度一般为6~7m。

2、次干道:为主干道的分支,是贯穿各功能分区、联系重要景点和活动场所的道路。宽度一般3~4m。

3、游步道:景区内连接各景点,深入各角落的游览小道。宽度为0.8~1.5m左右。

2、园路的平面线性设计要点(平曲线半径、曲线加宽等);纵断面设计的有关要点(纵横坡度、竖曲线、弯道与超高等);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面的平面图及剖面结构图绘制

路面层结构:面层、结合层(找平层)、基层、路基 典型的路面图式:

概念—道路由一段直线转到另一直线上去时,其转角的连接部分均采用圆弧形曲线,这种圆弧的半径称为平面线半径。 影响因素—园林造景的需要;地形、地物要求;通行机动车地段的行车安全(如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m)。

1)单曲线:一半径一心:行车速度高时,转弯半径大 2)复曲线:两心两半径

3)反曲线:曲线、圆心方向相反

4)介曲线: 又称缓和曲线,多圆心、多半径

由于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前后轮轮迹不同,前轮的转弯半径大,后轮的转弯半径小,因此,弯道内侧的路面要适当加宽。 (1)曲线加宽值与车体长的平方成正比,与弯道半径成反比。 (2)当弯道中心线平曲线半径R≥200m时可不必加宽。 (3)为了美观和方便,使直线路段上的宽度逐渐过渡到弯道上的加宽值,需设置加宽缓和带。

一般路面应有8%以下的纵坡和1%~4%的横坡。 1)纵坡度:一般为3‰~8%,山地12%时道路需采取防滑措施。0~3%,为常用坡度。36%时设台阶,58%时台阶设护栏; 平地道路:调整坡度,增加变坡点,用变坡点标高来表示园路的坡度和走向。 2)横坡:1~5% (纵坡小时,横坡可大些) 砼路面:1.1~1.5% 整齐块石路面:1.5~2.5% 块石路面:2.0~3.0% 粒料路面:1.5~4.0% 加固土路面:2.0~4.0% 低级路面:3.0~5.0% 3、竖曲线

概念—当一条道路总是上下起伏时,在起伏转折处,由一条竖向圆弧连接,这样的弧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应考虑会车安全。 5、弯道与超高

园路遇到建筑、山、水、树、陡坡等障碍,必然会产生弯道。

当汽车在弯道行驶时,产生离心力,为防止车辆向外侧滑移,抵消离心力的作用,就应使路的外侧高,内侧低,或在外侧设栏杆,以防发生事故。 外侧抬高为超高,超高与道路半径及行速有关,一般为2%~6%。

3、园路的组成部分,典型的路面层结构图绘制;各种常见路

常见园路路面结构图见课本P190 4、园路附属工程及各自作用

道牙:分立道牙(侧石)和平道牙两种。起衔接路面与路肩高程的作用。

一般用砖、砼、花岗岩等,园林中也可用瓦、大卵石和条石等做成。

明沟和雨水井: 是为收集路面雨水而建的构筑物。 台阶、礓礤、磴道

(1)台阶:当路面坡度超过12°度时,为了便于行起,在不通行车辆的路段上,可设台阶。

每级台阶的高度为12~17cm,宽度为30~38cm。为防止台阶积水,每级台阶应有1%~2%向下的坡度,以利排水。 台阶可以天然山石、预制砼做成木纹状、树桩等形式,以装饰园景。

(2)礓礤:在坡度较大地段,一般为纵坡超过15%时,本应设台阶,但为了通行车辆,所以将斜面做成锯齿形坡道,称为礓礤。

(3)磴道:在园林土山或石假山及地势陡峭处,为了与自然山水园林相协调,梯级道路不采用砖石材料砌筑成整齐的阶梯,而是采用顶面平整的自然山石,依山顺势,砌成山石蹬道,蹬道旁必须设置铁链或扶手栏杆。

种植池:在路边或广场上载种植物时,可采用种植池。其大小由所栽植物确定,一般为1.5m× 1.5m,栽种高大乔木的种植池应设保护栅。

5、简述园路常见的病害及其原因

裂缝与凹陷 发生原因:基土过松或过湿;基层厚度不够;路面超载。

啃边 主要原因; ①路肩与基土结合不够紧密,不稳定、不坚固,路缘(道牙)外移 ②雨水侵蚀 ③车辆啃食,边缘荷载过大 ④纵坡设计不合理,雨水不能及时排除,长期浸泡承载力下降

翻浆 发生原因—①地下水位高,基土排水不良,毛细水上升到路面下

② 水冻胀体积增大,地面隆起,温度升高时上层土融化,下层土未融化,土基变湿软,承载力下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