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b7e1936137ee06eef91808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四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1.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 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5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一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第三 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6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教学大纲一般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其他 3.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理解领会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名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 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2.我国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7

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掌握知识与发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