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bd5f3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3

2.填写问卷的多为18-30岁的年轻人,占总比例67%以上,51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

3.受教育程度多为大专及以上的本科等,本科以上的较少。 4.填写问卷的多为未婚,少部分是同居或已婚的。 5.没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数,为五分之四之上。

6.对于死亡到來的时间,有两种最能够被接受的观点是\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

三.调查结果分析

① 对死亡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560个人中,对死亡的态度上,将近二分之一的人表示不会避讳死亡,也不能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占35%左右,剩下10%的人认为死亡不吉利并忌讳提及。在调查结果中,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死亡,但对死亡的排斥无明显差异。

另外,儿童(0-15岁)对死亡的概念并不全然了解,死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终结,甚至认为是“恶魔将他们带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概念趋近真实,对死亡的态度有一定害怕心理,但并不强烈,也无出现焦虑心理。

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呈现出一定的害怕与不理智的心理,受青春期叛逆的影响,青少年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及分裂的情绪,一部分容易造成对生命的轻视与较大的死亡焦虑感这两个极端。青少年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大部分处于该阶段的人都很少思索死亡。

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趋近自然接受的状态,对死亡的理解成熟,不再特别忌讳提及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阶段。不过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成年中期(40-50岁)的比成年初期(25-40岁)的人更害怕死亡,部分人出现死亡焦虑的情绪。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比较受社会经历与生活态度的影响,相对乐观的老人对死亡的理解趋近客观、真实,他们已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生与死,面对死神的即将到来他们已经做好平和、淡然的准备。少数比较消极的老人则害怕死亡,认为死亡离自己不远,故而时常感到焦虑。

总而言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各有不同,同时,同个年龄阶段的人由于受社会经历、个人心理及精神状态的影响也呈现出对死亡的不同态度。

② 宗教信仰以及对死亡的态度

在调查结果分析中,85.36%的人有宗教信仰,14.64%无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比无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对死亡的来临更多地表现出不害怕、不避讳的态度,认为死亡后仍有另一种生命意义的呈现。且有宗教信仰的人多为成年人,少数为年轻人与老年人。

③ 不同年龄的死亡观

根据死亡态度量表,笔者此次调查将死亡观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中立的死亡接受,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

其中,15.54%的人表现为死亡恐惧或焦虑,其中大多数为成年中期(40-50岁)的人,少数为青少年。30.18%的人表现为死亡逃避与 40.07%的人表现为自然接受,不同年龄阶段均有分布,无明显差异性。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占2.14%,意指将死亡视为逃离痛苦人生的一种途径,对生活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曾有自杀倾向,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与成年初期的人中。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占11%左右,主要集中在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儿童与青少年群众分布最少,多见于成年人与老年人中。他们认为死亡是通往快乐的一种途径,是通往来生之门,并且相信死后仍有生命,对死亡比较少焦虑与害怕。

总结:

1. 对死亡持恐惧态度的人数仍占一定分量,普遍人只能接受“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当人们或者亲人受病魔侵袭时,对死亡的恐惧与身体的痛苦无法让人坦然面对。

2. 在儿童阶段,人们对死亡的概念较为模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越大。再抽出大学生人群为样本,调查发现年龄越小者死亡恐惧越高。不同年龄层青少年在趋近导向死亡接受上有显著差异。在成人的初期,人们倾向于视死亡为完全的剥夺者,调查发现最年长组成人显然比年轻组更接受死亡,视死亡为生命的解脱,另外也比中年人组更相信有来生。大多数老年人反而较不恐惧或焦虑死亡。

PS: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为在互联网和现场随机派发问卷的调查方式,这种调查方式可能造成被调查者一定程度上多数为年轻人,反之,老年人及幼年的较少。且易忽略一些看不到此问卷的工作者。调查的对象非常有限。

三.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关于个人死亡态度的建议:

死亡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生活态度,即使我们身处在较为平安的状态,但生命是无常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平时我们就应该多思考死亡。在年轻的阶段,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整个人生做好一个规划并勇敢实践,以避免当死亡来临时的手足无措与带来永久的遗憾。在年老

的阶段,应建立起个人的死亡准备,包括预立遗嘱,交代丧礼,遗物,遗言等物质上的准备,珍惜自己的晚年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而面对自己或家属经受病魔的侵袭与死亡的降临时,应藉著陪伴,关怀,症状缓和,舒解疼痛,乐观地面对剩下的生命,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认知生命的终极意义及出路,尽早接受死亡并为死亡做准备。由家属哀伤的关爱与依恋不舍,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藉此领悟生命的有限,善加利用生命及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关于社会的建议:

普及生死教育,让更多人主动思考死亡,减少社会上患有死亡恐惧与焦虑的人群,以寻求生命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