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fa31c9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3

马原复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4.基本立场: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起为了人民,一起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它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5.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且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拼命压榨工人血汗。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由实践性所决定,阶级性所要求,在实践与阶级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统一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和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首先,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4.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5.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6.矛盾及其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7.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互相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8.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什么是实践,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4.认识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6.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互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