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25c5a2e7375a417866f8f6b

教师寄语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通读课文,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

胡龁( ) 觳觫( )(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 莅( )中国 商贾( ) ......皆藏于市(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高二二部语文 编制 张福霞 审核 张冬菊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及比喻论证的重要作用。

【课堂学习】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⑴无以,则王乎?( ) ⑵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 ) ...⑶彼恶知之( ) 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⑸牛羊何择焉( ) ⑹王说( ) ..⑺于我心有戚戚焉( ) ⑻百姓之不见保( ) ...⑼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⑽挟太山以超北海( ) ..⑾为长者折枝( ) ⑿刑于寡妻( ) ..

⒀权,然后知轻重( ) ⒁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 ...⒂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⒃犹缘木而求鱼也( ) ..⒄盖亦反其本矣( ) ⒅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⒆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 ⒇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树之以桑( ) 22申之以孝悌之义( )( ) 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④欲辟土地,朝秦楚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谨庠序之教 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 )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 ) .

1

【学习重点】1. 古今异义现象和他实词虚词的总结。

2. 归纳总结本文的重点句式。

【学习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一、背景材料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后世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2、课文背景

课文记录了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 )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孟子?梁惠王上》 ( ) .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 .

④然,诚有百姓者也( )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 .

⑤齐集有其一( ) 其若是,孰能御之( ) 其皆出于此乎( ) ...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二、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 )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 )。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了( )。

三、背诵孟子的名言名句。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谈谈本文的论证技巧。

【巩固拓展】

一、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王坐于堂上。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牛何之?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2

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2、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