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2795138915f804d2b16c1ce

从高考试题看如何加强教师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提出存在的问题1、由于缺乏训练高考试题,所以解题能力不高。解答高考试题的准确率不高。2、由于知识储备不够,所以不能准确的解答。决不能抱着几本教科书就以为可以应付高考。3,对课本知识比较陌生。4,对新题型不能够掌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5,与新课改脱钩,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

二、分析高考试题命题的特点 三、提出提高解题能力的具体办法

有些教师不自己去认真做试题,而是拿到答案直接对,然后根据答案自己给出相应解释。一旦被学生问道较难的习题时,就把握不准,甚至给出错误的答案。初为人师者往往都存在这个毛病,可以说笔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刚走向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更应该要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所有的试题当中,高考的试题质量是最高的,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因此,我们应该重点从高考试题中培养解题能力,少走弯路,不要做一些简单重复没有价值的题目,这样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当然,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从基础开始,然后是扩充知识,再就是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提高,分三个层面。

找出最近高考试题命题特点,然后针对相应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突破口。 任教历史已近一年半了,在这期间,基本上都是以书本教学为主,很少涉及到题型的练习。这也是由于还刚处于高一阶段的缘故。但是到了高二,学生已经分为文理科,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历史教学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了,而应该进行适当的有一定难度的题型练习了。要在这方面使学生得到提高,我们教师的能力,尤其是研习试题的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能否胜任这个任务,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就历史学科来说,现在的高考都采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三新出彩”的方式来命题,突破了传统的考查方式。面对新变化,我们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无法胜任高三教学,无法适应新高考,也很难真正走进新课改。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解题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教师要对课本内容烂熟于心。

现在的高考,考查方式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纵观以往高考试题,大多数皆源自于课本内容,或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突破口,有的甚至就是课本内容的原话,只字未改。作为教师,对课本知识一定要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确保自己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能将知识点系统地连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为解决比较、归纳题提供基础。如2009年天津历史高考试题2:

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图为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P17,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P17,明朝的“鱼鳞图册”右边的文字解释: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这和选项D只字未改,全部吻合。

有的只是稍加迁移,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如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4: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学科网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能知道这是灌钢法。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第8页最下端的注释: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课本中提到灌钢法是南北朝的。因此只要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此题迎刃而解。

因此,将课本内容烂熟于心是提高自身解题能力的根本。脱离了这个根本,仅从方法上提高解题能力,恐怕只能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二是加强阅读,扩充历史知识,尤其是前沿历史研究。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知识储备绝不能停留在课本上,新课改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涉猎许多领域,尤其是前沿研究,时刻关注历史发展方向,了解历史研究动态,掌握历史研究最新成果。而这些往往成为历史高考的选题来源。

加强阅读是扩充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有关前沿历史研究成果,更应该要有所涉猎,决不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但是切不可读那些街头摊子上摆放的没有经过考证的所谓的野史,或带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读本,那些没有价值,我们阅读的应该是名人大家的著作,也许有些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毕竟是严肃的。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解答新题型提高必要依据。我所订阅的杂志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等。读研期间,有幸认识了许多历史方面的大家,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都是历史大家。他们的著作颇丰,平时也经常光顾书店购买一些最新出版的书籍,尤其是历史名家如中国人大的杨年群、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浙江大学的陈旭麓的书。这些名家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最新成果,也反映了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还阅读了西方的历史大家的理论书籍,如年鉴学派等。柯林伍德的。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解决一些新颖的试题提供了基础。 如2009年福建高考试题23: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 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不同的学者对柯林伍德这一思想有着不同的解读,基本分为两类, 2009年辽宁高考试题35: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

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这个观点和国内某学者如出一辙,历史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历史,二是后人解读的历史。

三是了解时事,虽考历史,但经常与时事联系在一起,体现时代性。 2009年浙江高考试题20: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另有2009年重庆高考试题19:

四是结合新课改,把握课程改革方向,着重考察新课程理念。 四是加强做题训练,尤其是研习高考试题。

教师平时讲试题,切不可对着答案讲。教师应该养成自己先做一遍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题能力,还能发现试题中的问题,提高讲评实效性,还能从中得到启发,拓宽教学思路。研习高考试题是我们教师把握新理念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关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一般都会刊登研究高考的文章,通过研读这些文章,可以及时了解高考最新动态,挖掘试题背后蕴藏的新理念。另外,自己也要去研习每一道高考试题,不要仅停留在做一遍的水平上。

五是积极参与命题训练。

通过命题训练,能够迅速地掌握试题命题方法,从而掌握解题的途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提高。

七、新题与“陈题”的关系

复习中及时吸取新信息是必要的,但片面追求习题类型新,忽视“陈题”也不可取。好的“陈题”则是样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某一知识的命题形式和方向。因此,要求教师要整理积累典型习题,自建题

库,通过对典型“陈题”的分析,总结分析命题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广泛收集新型试题中的精华,供高考前的第二轮时复习选用。 六、讲、评、练的关系

讲、评、练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这是每年备考复习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想,运用湛江市教委的“粗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将会避免从前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备考的质量。因此,我们提倡精讲、精练、精评。提倡精讲就是要教师把力用在刀刃上,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提倡精练,则在适应减负的形势下,避免题海战术,无章无序、无计划无目标的考试;精评要求教师重点归纳总结考试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教给纠正和克服的方法,结合试题及学生的答题状况有机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关系

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既要考查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程度,又要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时事教育等。从今年高考反馈的信息看,有机地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相结合更为重要。

1. 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意味着轻视基础知识。相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运用。今年广东卷中第4、6、7、10、14、16、20、30、37题及41题的答案基本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到,这说明了对基本史实把握的重要性。 2. 加强对学科能力的培养

由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将永远高扬考查能力的旗帜。要求教师始终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贯串于每个教学环节,加强历史理论与历史概念的教学,全面把握《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今年全国卷的2道材料题、3道问题都是比较题,这种加大力度对能力的考查,在以往绝无仅有。据可靠信息,明年的试卷长度缩减,将会加大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3. 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历史学科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历史复习必须坚持思想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并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2001年全国卷的38题就考查了辽代一国两制、39题要求考查对待知识分子和重要性及增加中国当代史内容的考查等。 二、《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二者的关系

高三历史复习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处理教材、《教纲》及《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多年的心得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于复习来说,则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1. 以纲为纲

“纲”是指《考试说明》,国家教委自1992年以来每年颁布的《说明》实际上是备考的指针,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它、研究它,认准考试目标,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其次,依据《说明》对照大纲和教材,向学生明确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这与高考命题有直接的联系。如:今年的全国卷的第3题“淝水之战”,《说明》作这样的改动:“东晋十六国”改为“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和淝水之战”);第34题“西班牙内战??”,则是新增的内容;此外,全国卷的第5、14、21、32题,广东卷的第1、13、14、37题等都是《说明》增加或改动的内容。再次,要求重点研究《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考试样题,按样题设计能力训练题,进行练习与评讲相结合,使学生准确理解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提高应试能力。

2. 以本为本

这个“本”是指以教材为本。备考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离开教材,历史复习将无所适从。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说明》,按纲、目顺序,逐个地不留死角“地毯式”地进行复习教学。同时适当拓宽知识面,深化且突破教材重点、难点,使学生把握《说明》的各种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