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祝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祝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2e2b4b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e4

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课题 导学案 高一语文备备课组 高一语文 编辑 审定 课组 1.分析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知识与能教力 学 目标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与教学内容 补充内容 步骤一: 课前预习: 1

三课时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作者使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的探究 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1、 语言基础识记 2、 熟读文本 3、 作者及文本背景 步骤二; 第一、二课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作者、背景等 二、感知文本 文本概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钳制人民思想的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分析问题,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作《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一)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梳理情节:为各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2

提示:1)、“祝福”景象与祥林嫂之死;2)祥林嫂初到鲁镇;3)祥林嫂被卖改嫁;4)祥林嫂再到鲁镇;5)“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文脉图解: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揭示祥林嫂在一片祝福中死去的结局,形成对比,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课文开头描写鲁镇祝福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6.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 3

提示: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6.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共有三处。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处是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知识窗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小说的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