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名胜古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岱岳区名胜古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3638d6acc1755270622080e

岱岳区名胜古迹

岱岳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巍巍泰山脚下,悠悠汶水之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孕育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大汶口文明,又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泰山石敢当,波澜壮阔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日的第一枪,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现代文明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岱岳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誉,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遍布全区。目前,全区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15项、区级37项。

大汶口遗址

位于大汶口镇南,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1959年发现。后经过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7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90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出土了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墓葬以男、女分别单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男女均有拔牙和以猪下颌骨随葬的习俗。1982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

齐长城项目位于下港乡木营村,景区总面积720亩,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是泰山周边最封闭、原始状态保存最完整的休闲地。景

区紧邻卧龙峪、九龙大峡谷、五峰山、灵岩寺、桃花园等景区景点。

大汶口古石桥

位于大汶口镇南。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始建于明隆庆间,清雍正八年(1730)毁于大水,后由著名工匠姜桂松捐资重修,世称“姜公桥”。石桥桥面宽度2.5米,其纵横相接处,均用铁制锤形扒据相钳接。每孔桥的长度为3.3米。桥墩用大石块下接河床石底垒砌。此桥依水势和地形分南北两区。至河床中心的一段岩石隆起处,修桥时仅将岩石铲平,铺上平整的石块,俗称“哑巴桥子”。总计架桥65孔,桥面总长度221.8米,加上“哑巴桥子”及两端石铺引桥,总长400余米。此桥建成后,先后于1773年和1939年、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的整修,恢复旧貌,是泰山附近现存规模较大的石桥。

山西会馆

位于大汶口镇西南门里路西。整体坐西朝东,分南北两元,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山西商人出资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用作山西同乡聚会待客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总面积2283平方米,戏楼坐南朝北,分前后台。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庙门后有过厅、钟鼓楼、东西两厢房、关帝大殿。正中为会馆大殿,东西建有两配殿,分别供奉财神、火神。建筑极其宏敞规整。会馆民国时期改建为学校,解放后改建为盐业公司。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整个会馆已经复修完毕,并对外开放。

云亭山

原名亭亭山,位于大汶口镇北北大吴村附近。山为泰山十二支

脉之一,《泰山纪胜》称此处“背负五岭,襟带汶流,岱阳胜地”。相传黄帝曾禅于此山,宋真宗封山神为广禅侯,立有御制碑。旧时山上立有广禅侯祠,殿宇壮观。每年二月皆有庙会,称云亭山会。抗战时期,云亭山庙悉被日军所毁。建国后于山南建烈士陵园,安葬解放战争时大汶口战役中解放军死难将士。云亭土丘四周散落大量陶片、瓦块,多呈汉代特征。近年在土丘平台南沿发现一陶鬲足及陶豆残柄,为商周遗物。

汶河古渡

古渡渡口位于大汶口镇东。旧时每当夏秋之间,水势浩大,渡头舟楫往来,景色如画。“汶河古渡”遂列为泰山八大景之一。《重修泰安县志》中描述:“岱麓横舟独眺,徂阳亭禅、阳关诸故址,隐约映带,令人有临流怀古之思焉。”尔后汶水架桥,舟楫皆废,汶河古渡遂成历史陈迹。

黄巢墓

位于下港乡八亩地村。墓封土高6.8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6米。传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葬所。史载黄巢于唐中和六年(884)六月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境)兵败自杀,宋代《新定九域志》记兖州泰山有“黄巢墓”,据考即为此墓。墓附近有黄巢观村,即因墓而得名。现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位于道朗镇北。据《重修泰安县志》载:“白马寺:在三绾山前西片,明弘治间敕建,颇有岩壑之胜。”传说寺后有巨石状若白马,故以名寺。寺旧有大殿三间及东西厢房,奉弥勒等佛。现寺已废,遗址犹存清及民国碑记多方及黄楝、菩提等众多古树。现为区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由泰安新兴园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

夏张驿道

位于夏张镇境内。夏张驿道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宋真宗封禅泰山,由岱岳区西境至奉符城(今泰安市区),曾经今夏张一带。清代驿路经由夏张,学者高安默《王氏店路工碑记》称其道“南引金陵,北达燕京,往来行旅络绎不绝”。清代于此臵驿,据乾隆《泰安府志》载:“夏张驿:县西四十里,乾隆十七年增设。”其驿故址在今夏张三官阁以北,旧有馆舍、马号等建筑,规制弘阔,为岱西名驿。清末名臣曾国藩由东平来泰山即曾两宿夏张驿。夏张驿历经百年,至清末盛极而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裁驿改邮”,驿站、驿道遂成为历史陈迹。而今只有三官阁下印满车辙的石板路基,犹见证着这一古道的兴衰往史。

奉高城遗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至此,臵以奉祀泰山。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臵有工官。历汉、魏、晋均为泰山郡治所。北齐废入岱山县。隋初改岱山为奉高,治所在今泰安东南,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改名岱山,位于岱岳区范镇故县村。古城现已绝迹。

祝山

位于祝阳之北八里许。《泰山道里记》记此山:“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单椒圆麓。”山势环拱,状若圆锥形,海拔312米。山南麓有石大夫庙。庙毁于近代,今惟存《石大夫庙叙》碑,碑文对“石大夫”的庙祀由来与信仰传布作了记述。东侧有朝阳寺古址,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