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0e1ef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d

(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圣人;第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了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了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9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那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窜梁鸿于海曲:窜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10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的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

11

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边练边悟1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

2.字音推断法(也叫通假推断法)(见前面“四、通假字”)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断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 边练边悟2 利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 .(2)百姓怨望而河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 .(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 .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 .(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 .(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