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6年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2865b177232f60dccca127

2016年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频考点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热点题型】

题型一 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例1、(2015·山东文综,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提分秘籍】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由时代背景决定。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

- 1 -

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和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题型二 考查相似或不同时期中外改革的比较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 2 -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提分秘籍】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五次改革的特点

(1)欧洲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的要求。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2)俄国1861年改革: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3)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殖民地国家的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殖民统治。但是由于专制独裁、对外扩张,埃及改革最终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

(4)日本明治维新: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5)中国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

- 3 -

的。

题型三 运用改革的原则及规律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内容 例3、(2015·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作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提分秘籍】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