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题18个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文言虚词练习题18个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39c5de0c22590102029d53

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

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答案

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

13

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三、

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⑴相如因持璧却立?? ⑵于今无会因。

⑶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⑷蒙故业,因遗策。

⑸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

14

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答案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三、

1、 介词,可译为根据 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

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答案

15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三、

1、 助词,动词词头

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 介词,可译为到

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 于:介词,可译为在 是:代词,可译为这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