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9d8f6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f

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在回目上多次称刘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当然也常称孟德,而多处却直呼小名阿瞒,最能看出鲜明立场的是在回目中称曹为“贼”、“汉贼’,和“国贼”。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拦”、“诏”都意味尊为正统帝位,以“遗诏”、“托孤”暗示死,深寄讳言和惋惜之情: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数终”,“奸雄”成了盖棺的定论, “数终”实有称快之意。

(三)关于刘、关、张义气的描写,反映了一定阶层的道观念。三人桃园结义、立志报国安民,誓同生死。即使时间推移,局势发展,地位变化,他们始终忠于誓言,体现了重友谊、重然诺的可贵品质;人称关羽“义绝”,在桃园三英中,刘备突出是“仁”,张飞突出了“猛”,关羽尤其突出了“义”,成为“义”的化身。他申明降汉不降曹,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歌颂了义重如山的优秀品质,关羽身上还体现了“春秋大义”的封道德观念,在处理和曹操的关系时,也受到个人恩怨的支配,就暴露了关羽性格上的弱点,也显露出《三国演义》中“义”的局限性。

(四)《三国演义》在描写波斓壮阔的斗争中,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这都集中体现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于建安十二年从隆中出山,至建兴十二年去世,前后二十七年的活动,在书中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文字;这部分文字中又有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专写诸葛事迹的。他未出隆中,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地作出精噼分析,提出占荆据蜀、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初出茅庐,在博望坡初次用兵,小试蹈略,就取得全胜,奠定了在军中尤其是关羽、张飞诸将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钦佩与尊敬;荆州新败之后,他只身入吴,结好鲁肃,智激孙权,团结周瑜,舌战群儒,力促孙刘联盟,实现了联合抗曹的大计;在赤壁大战前的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在与敌友的周旋中,在艰巨的战前准备与战斗部署中,他步步采取主动,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远远胜过周瑜和曹操。终于取得了赤壁的大捷;随后他三气周瑜,稳定荆襄,西取益州,实现了隆中的预言:在巴蜀辅佐刘备,内修政理,外出秦川,智取汉中,夏侯授首,阿瞒退兵,在政治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白帝城托孤后,他忠于王业,料事如神,细致谨慎,知己知彼,多谋善断,随机应变,没有辜负刘备生前的知遇和临终的恳托;在安居平五路,弹琴退仲达,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役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成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千古贤相的典型。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一)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三国演义》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允许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如曹操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但作为艺术形象,曹操却被描绘成“奸雄”的典型。在个别情节上,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和谐统一,而把史实作了改动。如“怒鞭督邮”一事,按《三国志》记载,本是刘备所为。小说作者把它移到张飞身上,既保持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前后一致的性格,宽厚、仁和又使猛张飞的性格更加丰满。在情节安排上,《三国演义》常常抓住史料中几个字、一句话而大力渲染。如诸葛出山,在《三国志》中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十二个字,在罗贯中的敷衍下,就成了曲折动人的“三顾茅庐”的著名故事。

(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三国演义》一书共出场一千—百八十三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有鲜明个性。作者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随后逐渐加强刻划。如张飞性格的基本特征是莽与猛,作者从外貌言行上写他“豹头环眼”、“声若巨雷”,打仗时不是“大喝一声”,便是挺起丈八

45

长矛,“更不答话,举枪便搠”。通过鞭督邮、战吕布、长坂坡、古城会、夜战马超等情节,不断地渲染。在突出了他勇猛的一面以外,也写了他义释严颜这勇中有谋的另一面。特点之二是善于用烘托、夸张的手法。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孔明出山,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吓死敌将、喝退曹兵等,都是运用烘托、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

(三)战争描写丰富多彩、气势磅礴

1、《三国演义》描写了接连不断的战争,在大大小小四十余次战争中,兵力对比、战争进程、规模、结局。各不相同,在作者笔下,写得千变万化,不雷同,不死板,不单纯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着重叙述战争的起因,将帅的性格,正确的和错误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兵力的配备,转变的契机,胜败的各种要素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机联系。作者准确地抓住这些,写出了战争的特点。

2、《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因小说的生动刻划而妇孺皆知。 (1)赤壁之战展示了历史事件的戏剧冲突。赤壁之战的结局是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遏制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使刘备赢得了时间,获得了立足之地。这是一场三方各为消长的主体战争。当时曹操剪除群雄,统一了北方,兵精粮足,声势浩大,率领百万大军,席卷荆襄。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大有不可抵挡之势。刘备新败之后,喘息未定,进无可攻之力,退无可守之土。

孙权实力弱小,强敌压境,战和举棋不定。从悬殊的力量对比来看,曹操战胜孙吴和消灭刘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作者交代了这些形势后,抓住了孙、刘与曹操的占主要地位的矛盾,暂时缩小了孙、刘之间的占次要地位的矛盾,笔锋一转,揭开了孙刘联盟的帷幕,展开了历史事态的新转机。诸葛亮精确地判断了曹操的兵力,智激雄辩,设喻析理,消除了一些人的疑虑;周瑜也客观地估汁厂曹兵的威力并非锐不可当。诸葛亮、周瑜利用长江天堑,发挥水上优势,协力共谋,终于击溃了曹兵。在写大战之中,又穿插一些小规模战斗;在写战场烽火的间隙,又用很多笔墨写刘备、鲁肃、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多次的交谈、密议和舌战;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又写出群英会、临江盛宴和宁静山庄的庞统夜读,把战争气氛与和平景象,战场烽火与客厅溅叙。大战的动态与小室的静态纵横交织,既有战场的真刀实枪,又穿插有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传奇之笔。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场景。

(2)赤壁之战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在这次战争中露过面。曹操曾自诩“吾任天下以智力”,向人夸口“曹公多智”,他拥有几倍于对方的兵力,却落个一败涂地。从阿瞒横槊赋诗的插曲中,那不可一世的骄横,已展示了他必败的性格因素。周瑜的一生事业中,赤壁时期占很大比重,作者用力刻划了他的性格特征。他年富气盛,聪明好胜,识大体而昧大局,大敌当前而又时时暗算盟友,长于水军训练而短于指挥大型战斗。对于曹军,他能认识到并非不可战胜而敢于请命迎战;对于东吴前途他能看出可战不可降;但对于孙刘联盟的长远利益的看法,他就显得狭隘和短视了。大敌逼临江岸,他被迫和诸葛亮合作,但第一次接触,就因忌封而出现矛盾,他对诸葛亮是畏其智而忌其能,他们共事的全过程,就是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他拒曹是正确的,敌视诸葛亮是错误的。他依靠正确决策取得了胜利,又因错误措施而招致赤壁之战以后的失败。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赤壁之战的战争描写来表现的。

(四)《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1、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点。作者吸收了我国古代文言的精华,使之适当地通俗化,改变了原来用文言作为唯一描写手段的局面,完成了文学语言的一种解放。作者把古代

46

规范化的文言和当代运用的方言口语汇于一书,熔于一炉,达到互相取长补短,雅俗共赏的效果。《三国演义》出现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推动人们模仿这种文中白的文体来进行创作。《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上起了创新作用。

2、作为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语言运用上,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往往能以景写人,以事状情。如三顾茅庐时,写隆中景物,风峦形胜,稍加点染,就画出了诸葛亮的高洁志趣;曹操的横槊赋诗,几笔勾勒,就让人感到一个骄横的战胜者就在眼前;诸葛亮临危抱病巡视军营,只用“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一声悲叹,就勾画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老臣的感人形象。

3、对话有声有色。青梅煮酒一节,刘备每以不同内容提出一个有不同成就的人物,曹操都从不同角度来加以否定,层层深入,最后道出主见“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舌战群儒一节,出语各具个性,声情并茂,咄咄逼人,有力有理,妙语连珠,而诸葛亮据理力辩,准确有力,论证严密,言辞犀利,变被动为主动,化守势为攻势,势孤而理不孤,把东吴藻臣驳得或“无言以对”,或“满面羞惭”,或“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张松在书中露面不多,一次是反难杨修,一次是反讥曹操。他听到曹操的矜夸炫耀之词后,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克,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繍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猛张飞的快人快语,总是让读者如见其人。徐州见了吕布时,就直接说出“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叫我哥哥杀你”。在古城见封关羽,不理会他的解释,拍马上前,就要“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为中国的长篇小说,为章回体,为历史演义小说开了先河,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串材,它的众多人物形象和生活故事广为流传,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三国演义》早在十七世纪就有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

第二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后来,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曲相继问世,元杂剧中出现了《双献头》、《李逵负荆》等别具一格的水浒戏。《水浒传》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水缸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有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个系统。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反映了宋江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传》主要是写农民起义,在描述中也浸透着相当程度的市民意识。

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写起义军最终向封建统治阶级妥协投降,宣扬忠义思想。把接受招安作为梁山义军的唯一正当归宿,这反映了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把招安处理为悲剧结局,则又反映了作者

47

的清醒认识。

(一)《水浒传》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书中从最高统治者写起,封建皇帝腐朽荒淫,纵容奸佞,是罪恶势力的总后台;当朝权臣蔡京、童贯、高俅等,狼狈为奸,恣意盘剥,地方的府、州、县官,很多都和上司有亲属关系,他们既是其上司的爪牙,又都是贪官污吏;在社会基层,还有豪强如西门庆、殷天锡,武装地主如祝朝奉,恶霸如镇关西、蒋门神,及其他地主富商,流氓恶棍等大大小小的恶势力,构成了一个暗无天日的、人民群众已无生路的黑暗深渊,从而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二)《水浒传》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简单真理。林冲原是禁军教头,安分守己。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委曲忍让;高俅设计陷害,又把他刺配到沦州,他仍幻想“挣扎着回来”;直到高俅派人火烧草料场,·要置他于死地,这才使他忍无可忍杀了仇人,上了梁山。武松原是阳谷县都头,打虎成了名,心满意足;被恶霸西门庆占嫂杀兄后,他报仇杀奸,被刺配盂州,仍对官府抱着幻想:等到飞云浦发现恶差的杀机,他才杀了仇人,上山落草。

(三)《水浒传》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优秀品质

1、鲁智深原是个下级军官。他酷爱自由,见义勇为,路见不平就挺身而出。他痛恨黑暗势力,反抗到底,爱护朋友,同情弱小。他在酒楼听到金翠莲父女啼哭,了解到郑屠的恶霸行径,就怒不可遏,三拳打死镇关西,表现了他粗犷,勇猛过人;保护了贫老弱女,还赠银帮他们远离虎口。打出了人命后又说人装死而自己巧妙脱身,表现了粗犷中又有警细。他不能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不能忍耐五台山的清素寂寞,一到东京,就使相国寺活跃起来。和林冲相见恨晚,仇林冲之所仇。痛林冲之所痛,一路暗中护卫,情同骨肉。大闹野猪林,更加丰富了他慷慨豪侠的一面,他是梁山英雄中最光辉的形象之一。

2、李逵原在家当雇工,因杀人逃亡,流落江州,劫法场救宋江后上了梁山。他最富反抗性与同,情心,他性格的本质特征就是不可动摇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他是梁山英雄中最彻底的反抗者之一。柴进受殷天锡欺辱,幻想以合法方式按“条例”请官府解决,李逵大嚷道:“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那厮若还去告,和那鸟官一发都砍了”。攻入寿张后,他在县衙穿上绿袍朝靴,升堂问事,对公人和原告、被告,尽情戏弄;对封建统治的机构、法律、官僚制度,无情地嘲笑和蔑视。他经常大叫:“造反!”“造反!”他大胆说出:“杀去东京,杀了鸟官,在那里快活。”他最坚决地反对招安,他大闹菊花会,元夜闹东京,扯诏骂钦差,多次打乱了宋江接受招安的计划。他死后变鬼,还要抡起板斧去砍皇帝。他爱憎分明,对宋江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眼前就是真宋江,他纳头便拜;可在王林酒馆内听说宋江抢了满堂娇,他便勃然大怒,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一旦发现事出误会,又知错就改,跪地求情认罪;到宋江受招安时,他把圣旨夺过来撕成粉碎,带头誓死反对。他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对梁山弟兄和受苦百姓都富于同情。为救宋江、戴宗而劫法场,到高唐州救柴进,他都勇猛冲杀,身先士卒。李鬼假冒他的名字行劫败露,听说他家有老母时,不但不杀他,反而拿出银子送给他。他是革命性最彻底、反抗性最坚决的朴实的农民起义英雄的代表。

3、《水浒传》写出了富有反抗性的英雄群体。宋江的忠义,吴用的智慧,武松的英武,燕青的机灵,所有梁山英雄都急公好义,救困扶危。作者把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强盗”的人写成英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举。

(四)《水浒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梁山泊是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向往的乐土,那里待遇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