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b20526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e

四、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解决策略

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分析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为了使人们意识到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针对上文所述的各种影响因素,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可以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来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点:

1、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的教育法还不够完备,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关于两性教育公平的内容大都集中在保障两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较低层次上,而且大都是宏观、笼统的规定。另外,对于法律实施的保障和违法责任的规定也缺乏硬性的要求。因此,应将性别平等观念纳入教育政策的主流,对各项教育法规和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的性别偏见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并且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比如女性上学安全保障问题、城市边缘地区女童的教育问题等。还应建立特别扶持政策,比如为鼓励女生参与传统上男性为主的学科学习,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女生优先。在教育的重大决策上,应该让更多的妇女参与进来。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发挥它的强制性特点,强力推行性别公平的教育政策。

2、实施课程改革

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课程明显具有传统的性别差异,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然。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将性别平等观念贯入其中,设计者应努力消除性别歧视观念,正确看待男女两性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的发展贡献等,从性别公平的视角制定、编写和审查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尽快将两性教育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两性平等意识,拥有正确的角色价值观念,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作为课程的一种内容载体,教材,教科书也需要进行改革。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之严重,上文已有提到,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教材得以彰显和传播的,因此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教材的编写者和审定者应站在性别公平的立场上,分析、修改现行学校教材中存在的负面性别偏见或歧视现象的内容,使教材内容能够反映一定比例的女性的形象和历史及对人类活动所做的贡献,消除存在的问题,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各级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编审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女性比例,以更好地执行教材改革的任务。

3、提高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

教师的性别偏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期望和评价教育方式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性别偏见,这影响着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性别角色的认同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性别刻板观念和行为,提高对性别意识的反省能力,在对教材的选择与运用上,适当规避有性别歧视倾向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谨慎选择语言,淡化学生性别陈规,具体的如对女学生的见面问候语避免一味用“今天真漂亮”、“你这裙子真好看”之类的语言;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尽可能不以性别为分组标准;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专业时,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为主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不能囿于传统性别课程这一痼疾中;在给学生安排座位时,不能以性别隔离开来而要合理安排座次。最后,学校的权利构成中女教师比例很低,因此,女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层中女性的比例,为女学生做榜样,同时,也对未来两性的自我实现具有引导作用。

4、培养女生的自信心

基于影响因素中女生认知偏差的影响,我们可以给予女生心里方面的指导策略即培养女生的自信心。研究发现女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也低。如果女生自己都觉得不如男生优秀,那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就会永远存在了,因而,培养女生的自信心对于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自信心是积极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引起和维持行动的动力,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女生准确的反馈和指导,如果教师能够在女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指出她们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女生任务的完成,而且能帮助她们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征,增强她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女生进行正确的归因,由于女生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应抓住女生的这个特点,对女生进行归因指导,改变她们消极的归因方式。

总之,消除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因素,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多性别不平等现象,但是无论社会和教育怎样变化发展,我们都应该致力于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

掩”,这需要各界的努力与配合,各司其职。之所以在此重申这个问题,直接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若都能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那该问题的解决就会加快进程,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2 ] 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 3 ] 周小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 4 ]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5)

[ 5 ]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6 ]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 [ 7 ] 徐学兰.略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 8 ] 陈雨亭.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4,(2) [ 9 ] 杨旻.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 10 ] 唐科莉.态度、行为与自信——OECD 揭示教育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原因[J].基础教

育参考,2015,(13)

[ 11 ] 陆海棠.透视学校教育话语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 12 ] 林晓 杨启光.基于社会性别的课堂互动资源分配均衡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

(11)

[ 13 ] 肖富群.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

的调查数据.[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