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f4650cba1aa8114431d927

劳动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大卫·桑普斯福特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不过也有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二、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二、实证经济学

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表格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

2、采用方法的原因:

源于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定:⑴资源的稀缺性;⑵人是理性的。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择都要付出成本,又因为人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他们会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建立函数,或根据历史事实,来说明人们的行为 “是什么”。

3、缺陷:只是告诉我们实际的状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状态的“对”与“错”。 三、规范经济学

1. 采用方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2. 采用方法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是促进自愿的、互惠的交易。 3.缺陷: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采用的价值标准往往不一致。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也就是劳动经济学为什么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问题,或者说,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必要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劳动经济学问题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劳动市场的特殊的“买”“卖”关系要求我们给予独立的研究。

复习思考题

1. 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角度谈谈你对学习劳动经济学价值的认识。 2. 如何理解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两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弹性等概念及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和长期的劳动力需求决定理论。

教学重点 企业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

一、 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方按照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雇佣劳动力的行为。

2.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⑴是一种派生需求。

所谓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所引起的需求。即劳动需求依赖于或派生于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

⑵是一种联合需求。

所谓联合需求,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是独立的,劳动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生产人们所需的物品。

(3)在多数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质。

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变化将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 3.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呈反向关系。 二、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⑴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程度、经济体制(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等。

⑵微观因素:企业目标、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时间长短等。

第二节 利润最大化的劳动需求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 ㈠短期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

1.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和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MFCL)。

完全竞争企业短期内劳动的收益、成本和利润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L 1 2 3 4 5 6 Q 4 10 15 18 20 21 P 3 3 3 3 3 3 TR 12 30 45 54 60 63 W 5 5 5 5 5 5 VC 5 10 15 20 25 30 FC 5 5 5 5 5 5 TC 10 15 20 25 30 35 π 2 15 25 29 30 28 MPPL 4 6 5 3 2 1 VMPL 12 18 15 9 6 3 注:表中L为劳动量;Q为产量;P为产量价格;TR为总收益;W为工资率;VC为可变成本;FC为固定成本;TC为总成本;π为总利润;MPPL为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V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⑴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L)开始是上升的,然后下降。

⑵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等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L)与其销售价格(P)的乘积。

⑶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MFCL)(亦称边际劳动成本)等于平均劳动成本。 2.短期中企业最佳劳动需求量的决定:

在短期内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劳动的雇佣量必须符合: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那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正好等于企业增加雇用的最后那个单位劳动所付出的工资:即VMPL=W

3.短期内,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 VMPL曲线处于递减阶段的部分。

vmpl/w

w

vmpl

w1 w2 w3

w1 A w2 B w3 C D

o l1 l2 l3 l o l1 l2 l3 l

(a) (b)

2-1 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㈡长期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

1.产出效应——又称规模效应。是指仅由于工资变化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导致劳动需求的变化,这种效应在短期内表现出来。规模效应使得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变动与工资率的变动成反向变动。

2.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仅由于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劳动需求的变化。替代效应也使得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变动与工资率的变动成反向变动。

3.综合效应。⑴综合效应----由于工资率的变动将同时引起短期的产出效应和长期的替代效应,企业对劳动的长期需求将增加或减少的更多。⑵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特点:由于工资率的变动将同时引起短期的产出效应和长期的替代效应,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