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4f96663fc4ffe473268ab0a

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

(2011-07-23 20:10:18) 转载

标签: 杂谈

成为厦大广告系的研究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黄埔军校的美誉自不必说,爱上广

告,倒是完全因为考研的事。至少在那时的我看来,我想世间再难有第二份职业,会比广告来得更不可预测。它是一种克制的艺术,无以复加地渗入人的生活,浸润着人对世界的观感。我爱广告,全然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感,以及那种来为别人带来成功而蒸腾出的成就感。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写这个帖子的用意,倒不是想对各位的复习安排指手画脚,而更希望用我自己的经验,让各位各自获得一些启发,甚至是信心,使各位在为梦想前进的道路上,不至孤独,不至彷徨,不至放弃。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于我而言,则善莫大焉。

我要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谈书本的复习,包括如何把握几本书的主要结构,以及如何在整个复习过程全面贯彻“以真题为指导”的思想,这些都是干货;二谈课本以外,对于时新热点的关注和一些个人思考,关于如何以考试的思维来统合你手头能获得的补充材料。这在专业实务中会派上很大用场,当然也是新闻传播人必须培养的一种专业习惯;三是关于心理调试。正如我在另一篇帖子里提高的,“心理问题直观全局”,因为整个考研过程,你很可能会经历类似富士康员工的生活体验,甚至可能因为心理调适的不当,而让自己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不舒服。我两次考研,两次病过,不是胡扯。

鉴于本篇文字较长,务请同学们各取所需。当然,主要目的仍在激励和启发,而不是模仿,如果列为能从之获得一些有益于自己复习的地方,减少复习中不必要的错误的话,我想是对我闪亮人格的最大肯定。

一、关于课本和真题

首先来介绍下九本参考书:

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试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2009年1月第三版;

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主编 ,人大版,2009年6月第一版; 4、《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新闻与传播实务考试参考书目:

1、《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3、《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4、《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人大版,2001年12月第一版;

5、《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由于理论课去年刚换过书,所以今年再次变更的可能性不大,而理论部分的复习精力(主要指整理和背诵)下的也最大。所以同学们现在大可安心复习。关于实务,参考书目的价值

的的确确是“参考”了,当然这并不是指你可以无视课本的基础知识,而是说,对于教材精神的把握,会比单纯背诵段落和答案来的更为重要。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在对参考书目进行解读之前,更重要的是对真题精神的理解。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份参考资料,更是一份复习指南。吃透真题,在真题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分配精力,会获得更加优秀的复习体验。下面我分别以基础和实务两篇,以2010和2011年两年的真题为样本,来阐述我对复习的理解。

(一)新闻与传播基础

统观几年来的新传基础题,06年以后,题型变化固定,填空——名解——简答——论述。出题重点的层次感相对分明,比较容易把握。

1、填空:重点人物、事件、年份、专业术语等。出题来自《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去年新增)两本。当时我花了一个月的零碎时间,依照书本的章节顺序,整体了可能出现的考点。这里的“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主要是整理那些包含 “第一”、“首次”、“最”的知识点。提两点细节:

(1)在整理填空考点时,务必力求简约。例如:

“《遐迩贯珍》、1853、香港最早中文刊物(铅印)、1855出《布告篇》、率先 推出广告收费。”

许多同学更愿意大段大段地摘抄原文,这是没有必要的。填空题的整理量相对庞杂,一些时间也并不是非常重要。格式控们应该摆脱掉自己的毛病。

(2)以前有朋友在帖子里提到,填空可以以人物、事件、时间或某一大报的发展历程 为复习子集,各自整理复习。这是个可以作为补充的复习方法,例如关于《大公报》,可以对其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整理,但纵观整本书,这种分类显得有点多余。因为人物、事件等常常是相互交叉的,所以按照书本原有的章节,重点抠出可能出现的考点,整理一份简洁干练的知识点大全,对多频考点重点记忆,是性价比最高的复习方案。

2、名词解释:重点人物、专业术语、经典理论等,出自《传播学总论》、《新闻学概论》两本。并以传播学为主。基础,不偏,复习同样要有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要对考点进行重点值的梯度划分。名解的整理可以参考分类法。一张卷子不可能既考麦克卢汉,又考拉斯维尔。每一种分类,都可以规整出一个答题范。以“传播学重点学术人物”为例,一个标准的名解答案可按照“谁、学术身份、主要成就、历史地位”来构架;又如传播效果理论,可按“提出者、来源、主要观点、特点、意义”。当然,这是大体的范式,并不是每一点都要兼顾到。而如果你了解这种结构,是可以提高不少效率。举例:

施拉姆:

1)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

2)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和修正,从而创立了传播学,其标志是1949年由 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3)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的学术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 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 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此外,施拉姆还是最早向中国

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名词解释的整理还要注意两点: (1)不要全盘迷信课本。和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这本如农夫山泉般透彻的教材相比,《传播学总论》则完全是剪刀加浆糊的成果,大量蹩脚的直译和霍金似的造句,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无比。如果大量摘抄原教材,那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这刻背住了,或者你考前背住了,可上了考场,却遭遇记忆模糊的恐怖经历。原因之一,便是它不利于理解,没有化作正常的句式和通俗的概念,而只是单纯的文辞堆砌。“我不管它什么鸟意思,只要我写的出来就行。”理论上,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实际问题是,不知道鸟意思,往往背的不透彻,写的不利落。所以名解的整理,一个可参照的标准是,你的名解答案,可以让外行人也能理解。而要作出这样的归纳,就不用仅限于指定书目。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课外辅导教材,如金圣才的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教程复习参考书,百度百科,其它的经典教材(就是指《传播学概论》啦)以及其它高校传播学考研的复习笔记。这些你都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或者网络或者手机来解决。而且,你整理的名解,必然是你思考过的结果。这样的答案,犹如苍井空般简约、通俗、丰满。 (2)字数。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字数的重要性在于,你可以以一种合理的姿势提炼成一个合理的解答,并获得一个合理的分数。许多同学对于名解的复习,往往只是从参考书中出现的该名词之后的一个段落稍加整理,然后死命死命地背。而悲催的地方在于,辛辛苦苦背烂的一道250个字的名解,即便考到,你的答案很可能得不到满分。每当想起这些同学,我的内心就无比惆怅。一般来说,名解的字数以150——300之间为宜。 3、简答:新闻与传播合考之后,06、07、08均为4道简答;09、10、11改为2道。其中06、07年新闻史两道,新闻学和传播学各1道;08年新闻史和传播学各2道。09年以来,新闻史和新闻学连续3年对半开。当然,这并不代表传播学没有出简答的可能。只是从我们对于复习过程中的分层理解,新闻史和新闻学中可能出现的简答,是首要的掌握目标。 (1)新闻史:11年没考察到,令人先是意外,接着是无尽的对于大脑曾经所遭受的摧残的哀号。不过这个很难有具体的规律可言,所以12年大家还是要好好看的。新闻史的简答,书中按照时间顺序的划分也是相对比较明朗。并且通观过去出现的考题,亦是中规中矩。最近十年来的新闻史简答列表如下: 2002 简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宣传业务的发展。 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申报》《新闻报》,“五四”时期如何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 邹韬奋优良的办报作风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播的变化和趋势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访业务的改进。 邓拓的新闻思想。 “九一八”前后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 十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梁启超在流亡海外后提出哪些新的新闻观点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宋代“小报” 2009 2010 2011 民国初年,《申报》和《新闻报》如何向企业化大报发展?(新教材已删除) 辛亥革命以后新闻业务的改进。 无 可以看出,厦大的新闻史题出得还是相对人性的,其中许多题目也是其它高校的新闻史中会出现的。所以,在通过梳理每一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大报、大事件、新闻传播业务的发展,你可以整理出大致四十道题目(其中包括论述大题)。然后没道题目整理大约600——800左右的答案,背诵即可。这种整理,并不是让你一个一个字抄,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这里已经有很多前人的成果在那里了。且况新闻史属于机械脑力学,不需要过多理解,你只要让你的这份答案尽量符合你个人的用词习惯即可。 以上对外新史也管用。 (2)新闻学:只出简答题。所以,参考上面的方法,通览整本教材,新闻学的简答题考点也是呼之欲出的。 绪论部分:“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至三章:只有第三章中“新闻与三个概念的区别”; 第四、五章:报纸产生的历史原因(复旦考过,原题是: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必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媒介融合(11年复试题之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把第五章的各节标题稍加整理)。 第六、七、十三章:新闻媒介的性质、功能;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功能;我国新闻媒介的工作原则(其实这个“我国”完全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可以无视)。第七、十三章的标题都是“新闻事业”,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完全将“新闻媒介”和“新闻事业”等同起来复习。到时候看考题再自行替换。具体考点: (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复旦02、07年都考察过,重点) (2)新闻媒介的商品性(可结合传播学中斯密塞的理论复习) (3)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作用和任务(中传04、厦大11) (4)新闻媒介的正负功能(也参考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5)新闻媒介的真实性(重点) (6)新闻媒介的群众性(这个的确是中国特色,中传05年考到) (7)新闻媒介的党性(中传08年考到) 第八、十、十一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大众传媒、传媒业的运作和各国传媒模式。掌握大概,心中有数即可。 第九章:新闻自由 第十二章:受众的细分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复旦02) 第十四章: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过程(复旦09) 第十五、十六章:新闻从业者的伦理道德 这里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粗糙分类,各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作划分,但只要抠出考点,整理好答案,剩下的就是重复性脑细胞凿刻运动,也就是背诵啦。 4、论述:这一部分悬念不大。新闻史的重点,参考书目中已较为明确;传播学,则采用“现实问题——理论分析——个人观感”的解答范式。最近六年来的传播学论述大题列表如下: 意义理论(2006) 用“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分析两岸的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