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510ed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5

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⑥旋:很快,紧接着。 ⑦胡马:指金兵。

⑧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⑨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⑩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刍荛(chú 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诗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诗人38岁。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诗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诗人只能徒唤奈何。诗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2]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2]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⑵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⑷桐花万里丹山路, ▲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⑹桂棹兮兰桨, ▲ 。(苏轼《赤壁赋》)

⑺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博学而笃志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雏风清于老凤声 5)弃掷迤逦 (6)击空明兮溯流光

(7)箫鼓追随春社近 (8)赢得仓皇北顾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拿枪的人

美]奥斯卡·希斯戈尔

我的枪指着他们9个人不知已经多少个小时了。20天的海上漂流,我差不多一直坐在救生艇的尾部,在那儿我可以用枪瞄准控制住所有的人。从他们愤怒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有多恨我!

尤其是水手长杰夫·巴列特。只听他用生硬沙哑的声音说道:“辛德,你是个笨蛋吗?你还能撑多久?你现在就要睡着了!”

我没有回答他。他说的是事实,我大概已经有72个小时不敢闭眼了。我觉得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知道,只要我一闭上眼晴,他们就会疯狂扑向仅刺的半壶水。

最后半壶水就在我腿边。我们的“蒙塔拉”号船失事后,船长被海浪卷走,剩下我这个三副是船上的最高领导。但现在,我已没有任何身份,任何权威,我只是一个让他们远离这丁点水的残忍的枪手。

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虽然才是上午,但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我的喉咙也在冒烟。跟他们一样,我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全放在这一小口水上。我知道,只要我们能期待喝上一口水,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我必须尽可能地推迟喝掉这口水的时间。

桨已经停了很久,他们太虛弱了,划不下去了。我面对的9个人已经变成一群满脸胡子、衣衫褴褛、半裸着的野兽,我想我也跟他们一样。有几个人靠在船舷上睡觉,其余的人紧盯着我,准备等我一合眼就跳过来。

杰夫·巴列特离我最近,这个水手长是个秃顶大力士,不但长相凶很,还一脸伤疤。他曾经参加过上百次的战斗,那些伤疤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其他人的目光也一刻没离开我脚下的水壶。

巴列特不时嘲讽我:“傻瓜,你为什么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睡足了,而你已经差不多3天3夜没睡了。你不可能再坚持了!

“今晚!“”我坚持说,“今晚,我们就平均分配剩下的水。”

20天前,我们的“蒙塔拉”号军舰遭遇特大暴风雨而沉没。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除了枪,没有别的办法能阻止巴列特和其他人远离这壶水。

随着船在平缓的海浪上一起一伏,我的眼皮仿佛有千斤重,睡意正向我迅速靠近。我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巴列特站了起来,而我已经无法再举起枪。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他会首先抢过水壶,仰头痛饮。到那时,其他人会尖叫着把他撕碎。好了,我已经尽了力,管不了那么多了。

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我用尽最后的力气进出一句:“接枪,水手长。”然后,我一头扑倒在船舱上。在扑倒之前,我就已经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 这是你那份水!”

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坏了! 我的眼睛瞎了吗? 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

我把头转向巴列特。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 我惊讶地盯着着水壶,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 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

“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水手长。””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

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

(有删改)

13.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13.(4分)①第一处:茫茫的大海、灼热的太阳,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处境的艰难,为夺水之战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第二处:写出了“我”昏睡时间之长,表现了“我“安然醒来后愉悦的心情,暗示了故事圆满的结局。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6 分)

14.(6分)①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枪守护着水直到用尽最后力气,表现出“我”的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

②奔向救生船时“我“本能地抓起手枪,表现出“我“冷静而富有生存经验;

③在力气耗尽的最后一刻。“我“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我”对有人担当起自己责任的期待,以及对人性良善的呼唤。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对有人担当起自己责任的期待”与“以及对人性良善的呼唤\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15.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达效果? (4 分)

I5.(4分)①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③可以让读者直接看到巴列特等人的反应,去感受尖锐的矛盾冲突。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6.请结合故事情节,探究小说主旨。(6 分)

16.(6分)①“我”坚持72小时没合眼,直至昏睡也没有喝一口水,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②“我“坚持守护水,给一船人最后的生存希望,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 ③巴列特接过枪继续守护并留下水给我喝,启示人们要懂得信任;

④通过周围人的疯狂和“我\的冷静的对比,表明理智往往能帮助人摆脱困境;

⑤“我“与一船人的对峙,表明当人的本性受到强烈的求生欲所左右时,人性的善良显得尤其可贵。

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剧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维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悯,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挪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乌儿瞬间消失。

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拔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唤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述离正是楚骚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忧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17.(6分)首先提出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精神”,接着具体阐述楚辞“寂宽无可奈何精神”的内涵,最后指出楚辞“寂寞无可奈何精神”的价值和影响。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

18.(6分)①缠绵排恻、低回沉郁的忧郁格调;

②曲折回环、一唱三叹的特有体式;国“寂寞无可奈何”的意境; ③迷离恍惚的独特美感。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9.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19.(6分)①楚辞的“永恒的期待精神‘影响了中国艺术中独特的眷顾意识; ②楚辞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催生了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