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课题指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少教多学》课题指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5a26f2c4b35eefdc8d33378

一、基本情况

姓 名 张海燕 行政职务 教师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074300

性别 专业职称 涞源县第二小学 女 民族 汉 学历 年龄 大专 33 小学一级 联系电话7321700 涞源县第二小学 电子信箱 二、研究背景

教学及研究能力自述: 本人从教十二年,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摸索实践。教学基本功较扎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和自己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成熟且有一定特色的教学风格。 一点收获:涞源县小学语文“教学标兵”,涞源县语文七项全能大赛一等奖,涞源县直小学作课二等奖。 曾经参与过哪项课题研究?成果如何? 17

论文及著述: 《小学语文教学之作文教学之我见》

申报人承诺:我已认真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接受课题组的管理,按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及时提交年度汇报,接受中期检查;同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课题研究成果所有数据和资料,或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推广和相关活动。 申报人签名 年 月 日 地区指导中心负责人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18

课题组审批意见: 课题组负责人签名 (公 章) 年 月 日 注:本申报·审批书一式四份,随学校申报书一份寄地区指导中心,三份寄课题组秘书处。同时把电子文稿发至课题组邮箱。

本表可复制。

文件7

参考文献

【述 评】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追本溯源,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

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即“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教育发展到近现代,”少教多学”思想得到了人们更为深刻的认识。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观点再清楚不过,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真理的乐趣,而应该引导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扬主动性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

19

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

现代的“少教多学”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研究较早,上世纪四十年代初,Richard Livingstone爵士提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应该是教师教授的知识量。这种思想其实与后来的深度学习一脉相承,也为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探究教学的倡导者施瓦步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提出“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在教学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象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摒弃一直以来那种学生完全由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素质,这种提法,也与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有着本质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新加坡是“少教多学”理念执行比较好的国家,为解决李光耀内阁倡导儒家伦理教育带来的弊端,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明确提出“少教多学”的理念,从最初的三十所学校,到后来全民性的教育改革,“少教多学”在新加坡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国内学术刊物对新加坡实施“少教多学”的介绍,他在文中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陈曦的《“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发表于2008年8月《外国中小学教育》、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 汪惠迪于2007年9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 》都对新加坡实施的“少教多学” 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既对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根”进行了挖掘,也对它所开出来的“枝”“叶”进行肯定,对于在中国实施的教育改革展现出美好的憧憬和十足的信心;张小菊的《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