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5ff0d6610661ed9ac51f327

拉合尔会议宣布斗争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独立。1931年3月5日,《甘地—欧文协定》签订,不合作运动再次中断。

柴鲁尔:埃及民族独立领袖。1918年组织了华夫脱党,1919、1920为争取埃及独立而被逮捕,1924领导第一届华夫脱内阁,坚持英军撤离埃及谈判无果,于11月被迫辞职。

华夫脱党:埃及的一个民族主义政党,1919年札格卢勒创立,在20年代是埃及占绝对优势的最大政党,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夫脱党与英国的联合是过于妥协的作法,以致丧失任何维持政权的机会,它最终在1952年的军事政变之后销声匿迹。

大清洗运动:三十年代后期,苏联开展的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斯大林于1937年3月发表了《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两面派的办法》的报告,把1933年开始的清党运动发展成全国范围的肃反运动。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采取了严刑逼供的方法,严重地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混淆党内思想、路线斗争同反革命的界限,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1939年,联共中央对肃反扩大化错误有所察觉,有所改正。

波茨坦会议:即“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会议讨论了德国投降后与原轴心国签订和约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原则和占领德国的方式,通过并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7月26日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欧洲第二战场:二战后期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1942,5—1942,6苏联在和美英在伦敦和华盛顿谈判后,确定美英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打击德国。1944,6,6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其前身为成立于1918年的德意志工人党。由慕尼黑锁匠安东·德雷克斯勒创立。1919年希特勒加入,1933年获得政

权,1945年终止。对外以领土扩张为宗旨,以日尔曼优秀种族最终统治劣等民族为目标。肆意对外侵略,直至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被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为非法。

1923年啤酒馆暴动:德国法西斯企图夺取政权的行动。1923年,德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希特勒企图利用局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慕尼黑举行啤酒馆暴动。希特勒被捕入狱,大部分参加暴动的纳粹头目被捕判刑,啤酒馆暴动失败。

希特勒:德意志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纳粹党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1919年1月加入德国工人党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并组织政府,1934年自称元首,实行法西斯专政。1936年与意大利签订“轴心”协定,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

定,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39年,入侵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进攻苏联。1945年4月,苏军包围柏林时自杀

《我的奋斗》: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所著。1923年啤酒店暴动失败后, 希特勒在狱中由他口述, 其助手赫斯记录整理而成。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 宣扬反动的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 主张打破凡尔赛体系, 发动侵略战争, 实行法西斯恐怖专政。

“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纳粹德国制定的以快速作战击溃苏联的计划。12月18号希特勒予以下达,决定用装甲部队纵身切入的快速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陆军主力,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中央工业区和顿涅茨克矿区,然后沿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一道对付苏联亚洲部分的防御屏障,再用空军摧毁苏联的乌拉尔工业基地。

“白色方案”: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代号。1939年4月11日,规定目标是摧毁波兰的军事力量,使东方局势符合德国“国防”的需要。强调尽可能孤立波兰,依靠突然袭击。同年8月31日希特勒发布实施该行动计划的第一号作战命令。9月1日,德军开始大举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墨索里尼:意大利独裁者, 1919年组成法西斯党。1922年夏率5万党徒,向罗马进军,10月得到国王任命出任首相,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与德、日结成三国轴心。1940年6月追随纳粹德国对盟国宣战。1943年7月被赶下台,囚于阿尔布齐山区,后被德国伞兵劫走。在意大利北部德军占领区建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傀儡政府。1945年4月28日在阿扎诺附近为游击队击毙。

意大利法西斯党:意大利实行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独裁政党。1919年,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战斗团”, 反对共产主义。1921年正式改称法西斯党。1922年10月, 组织武装党徒向罗马进军, 取得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对外鼓吹重新瓜分殖民地, 推行战争政策, 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 与德、日勾结组成轴心国, 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瓦解。

北一辉:日本新潟县人。1919年写成《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以天皇为中心的法西斯主义,主张对外侵略扩张,推动了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参与了右翼恐怖活动“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1936年“二二六事件”发生后,被认定为幕后策划者和支持者,于次年被处死刑。

皇道派和统制派:日本陆军内部的两大派系。皇道派于1931年十月事件后逐渐形成。其核心人物有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支持者多为尉官级“革新派”少壮军官。主张武装政变,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与主张依靠合法手段,自上而下建立军部独裁的统制派对立。统制派于1931年十月事件后逐渐形成。成员多为陆军省、参谋本部等中央机关的佐级军官。中心人物有永田铁山、石田莞尔等。主张保持军部中央机构的统制、依靠合法手段建立军部独裁,故被称为统制派。

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施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1934——1940实行土地改革,设立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修订全国劳工法。 1937实施铁道国有化,1938.3把英美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同年4月,把原来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允许工人、农民、合作社参加。

《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1941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开始拟定此项远洋奇袭计划。日本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历时12天,行程4000海里,于12月7日 7时50分对珍珠港发起了空袭,次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

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危机使得俄、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十四点原则: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美英法三国控制会议,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凡尔赛合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凡尔赛

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圣日耳曼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纳伊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特里亚农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国联自建立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