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5ff0d6610661ed9ac51f327

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通过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3)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9、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过程: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

(2)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

(3)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失败原因

(1)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非暴力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

(2)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

(3)坚决反对群众的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

10、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2)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3)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

(4)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吧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 (5)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6)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

(7)他在反英斗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11、怎样评价凯末尔革命?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

(5)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12、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最基本的矛盾

(2)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纷乱的国际政治和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4)伴随着20年代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

主要表现:

(1)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

(2)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 国40.2%,日本37.4%,意大利33.2%,法国31.9%,英国20%。

(3)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

(4)大危机也造成了大量人的失业。在美国1933年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为24.9%;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

(5)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人们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影响:

(1)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调整,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3)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

(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

13、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背景:

(1)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2)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目的:

(1)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

(1)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2)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1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影响:

(1)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15、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如何建立的?

(1)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大利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各阶级和各阶层都对现状极度不满

(2)工人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然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未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没有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

(3)以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为主体的统治阶级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控制局势,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吸引群众、压制革命力量的政治组织及其领袖人物来执掌政权。

(4)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引起意大利社会各界的极大不满,,期望有强有力的政府和铁碗人物来扭转意大利的局势,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稳定政治以及满足领土要求。

16、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法西斯德国是如何扩军备战的?

原因:

(1)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

(2)在长期的专制文化侵蚀下,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宣传,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

(3)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4)希特勒的欺骗宣传,骗取了部分群众的支持,是希特勒上台的一重要原因。 (5)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6)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7)英美等国垄断资本,出于反苏反共的帝国主义目的,在政治、经济上对纳粹运动的大力支持,也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

步骤: (1)希特勒上台以后,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了德军不休止的扩军行动,于1933年10月以要求“军备平等”的名义退出裁军会议

(2)1934年8月,秘密把陆军限额从10万扩充到30万,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发布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3)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

(4)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国,而英国更是和德国海军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虽然德国承诺将德国海军限制于英国海军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