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1af18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e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的目的具有背离性 D.“推恩令”体现出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2.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衣食,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3.《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4.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 A.元代行省长官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5.阅读下面的图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

1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 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

6.[2018·河南洛阳统考]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

7.[2018·山东枣庄检测]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8.[2018·山西太原检测]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 中(尚书令、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 帝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 中书省一省制 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9.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 ) A.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体现了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了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10.钱穆先生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2

1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 )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12.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动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 )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二、非选择题

13.[2018·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

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14.[2018·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课时作业(三)

1.D [解析]“推恩令”是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显示出一种政治智慧,故选D。“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实力,并非“相互妥协的方式”,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即维护政治统一,所以两者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C项错误。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由注重京师军事部署,到注重加强边防,最终导致地方节度使权力过重,引发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故选C。材料中军事部署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的关联,A项错误;材料中军事部署与土地制度的发展也不存在直接的关联,B项错误;募兵戍边一定程度上有加强边防实力的作用,但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募兵制最关键的一点是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巨大隐患,D项错误。

3.A [解析]根据“州郡最要之任”“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反映出宋代政府重视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故选A。通判负责监察,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据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起到避免藩镇割据的作用,D项错误。

4.B [解析]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D项错误。

5.B [解析]汉武帝时期逐渐以中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选B。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明太祖以后,与材料汉朝中外朝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相权的反抗,C项言过其实,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D项错误。

6.D [解析]根据材料“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得出宰相人数增多,分割相权,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选D。材料与监察体系无关,A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材料仅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C项错误。

7.D [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防止权力集中”与“兼任”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的“兼任”并不是集体决策,与维护中央权威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的“兼任”并不是“崇文抑武”,C项错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