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心理学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45fbe44afe04a1b071de14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心理发展:个体心理以图式的形式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

图式(schemes):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结构,个体心理上有组织且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assimilation):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形成新的结构)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内在过程。

平衡(equilibrium):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观例证(例子)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 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物体守恒、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三山实验

实验名称:三山实验 实验性质:基础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考察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能力 内容与步骤:

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摆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张椅子;带着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儿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三个模型形状;散步以后,让儿童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洋娃娃依次放在桌边其他椅子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然后向儿童出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

“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最后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 实验材料:

采用素描图片或硬纸板模型做成的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洋娃娃等 实验结果测评标准:

让儿童辨别在三个不同位置上,洋娃娃看到的山外形的图片。如果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洋娃娃的观察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即不能成功完成任务。这说明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择别人的观点。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功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功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主动性与有意性。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概括间接的高级意识系统。

(3)各种心理功能的关系不断地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包括教学、日常游戏和劳动等)、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依赖于周围人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起来,儿童发展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交互作用。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水平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是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启示: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三、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另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第三节、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论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