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简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简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5bb520af45b307e8719730

的演变原因。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休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索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二是物质环境方面,表现在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就城市规划而言,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

(3)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的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而形成的“琴城、

(4)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产、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3.自然环境的调查

城市往往是在具有自然优势的地方,如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的地方逐渐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同的自然条件又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如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之间的明显差别往往是源自自然条件的差异。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开采与枯竭,会导致依山而建的城市的兴衰等等。

在自然环境的调查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因索

地理位置:任何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予以确定。不同的经纬度界定了城市的时区、气候区等。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调查的内容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布置、设计标准、工程造价、工程安全等起重要作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展、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水文和水文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给排水供应能力和工程,同时也影响到用地选择、布局等内容。主要调查内容有: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2)自然气象因素

风象风象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城市通风、防风、抗风等工程的设计与安排,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气温:调查内容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同时还要掌握热岛效应、逆温层等的特点。

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雪)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太阳辐射(日照):日照与城市道路走向及宽度的选择,建筑物的朝向与间距等直接关系。需调查旧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3)自然生态因素

自然生态要素的调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调查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4.社会环境的调查

城市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社会构成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环境。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确定各类功能空间的依据,同时,功能空间又制约了人类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环境的调查来把握城市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向。

社会环境的调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方面,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构成方面,主要涉及到人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1)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2)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其次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涉及到构成城市社会整体的各类群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内容包括家庭规模、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的空间行为模式,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空间行为模式;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的组成、行为模式、决策模式等;城市中的社区组织与作用模式,市民参与规划的方式、途径与程度以及公众意愿表达的途径等。 5.经济环境的调查

经济活动是城市活动中最为重要而显在的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城市规划的实施都必然是在经济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展开,因此,在城市规划中,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经济环境的调查,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中的重点有所不同。在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区域的、全市整体的经济状况,而在详细规划阶段则主要侧重于地区性的或项目性的经济状况。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环境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如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其次是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工业经济状况、产业的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等,还包括其他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农业(指郊区)、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等等。

第三是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城市土地使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任何土地使用的变化都会涉及到经济方面,因此,在调查中需要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分布、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方式与管制、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它们的运作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

第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资源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私人资本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就政府资金而言,需要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各单项的豁资金量,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

6.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三、.规划调查的主要方法

城市规划中的调查涉及面广,可运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各类调查方法的选取与所调查的对象及规划研究的要求直接相关,各种调查方法也都具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1)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描述城市中各类活动与状态的实际状况。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使用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规划向题以向卷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这类调查可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针对于单位可以包括对单位的生产情况lig输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的评价,也可包括居民对其行为的评价等,如针对于居民,则可包括居民对其居住地区环境的综合评价、改建的意愿、居民迁居的意愿、对城市设计的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建议等。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相类似,但访谈与座访会则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在规划中这类调查主要运用在这样几种状况:一是针对无文字记载也难有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对历史状况的描述;二是针对尚未文字化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如对城市中各部门、城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等;三是在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研究中心的情景访谈。

(4)文献资料的运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运用,可以掌握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在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文献主要包括:历年的统计年鉴、各类普查资料(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房屋普查),城市志或县志以及专项的志书(如城市规划志、城市建设志等等)、历次的城市规划或规划所涉及到的一层次规划、政府的相关文件与大众传播媒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等。 2)调查方法

现场踏勘或观察;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文献资料的运用。

第四章 城市用地评价与分类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P57) 1、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通常包括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和已列入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的土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经济属性 法律属性

3、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1)承载性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城市土地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也是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这一特性称为承载性。主要反映物理属性方面,与土地肥沃程度无关。 2)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城市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了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三个层次:

宏观:指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世界所处位置与地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对区域城市间土地级差地租和地价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观:指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城市土地等级和基准地价的主要因素。

微观:指某块具体使用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的条件。是确定各种地价修正系数和评估地块价格的基础。 3)地租与地价。

地租:本质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润。 地价: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是地租的资本化表现。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对城市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有活动断裂带地区,慎重),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