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5fbe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2

C.十月革命的成功 D.《四月提纲》的提出

解析: 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基础,故C项正确。 答案: C

16.(2017·山东日照联考)“冬宫、大本营和邻近的各点已经包围起来??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宣告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解析:“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A项是二月革命的成果,B项是巴黎公社的意义,C项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意义。 答案:D

17.(2017·辽宁大连模拟)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 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 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 B.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解析: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得以实现,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属于“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故B、D两项错误;C项属于巴黎公社的措施,不属于十月革命后的措施,故C项错误。 答案: A

18.(2017·安徽合肥一中模拟)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加米涅夫不同意列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的言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的论述,在《四月提纲》里,列宁

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C项。 答案:C

19.(2016·广西桂林质检)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 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 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 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解析: 1917年俄国革命是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社会矛盾而引发的。所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奋斗,故A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是十月革命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A

20.(2017·安徽池州诊断)“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B.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C.实现了俄国国家的富强 D.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解析:关键是注意题干中提及的“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主要侧重于强调其世界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2分,第23题23分,共50分)

21.(2017·广东佛山调研)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由于脱离了时代,他的理论在西方没有市场??但在东方,却被列宁原封不动地全面继承下来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后实现了,说明列宁是马克思的真正的继承者。

——[德]诺伊贝尔《德学者谈苏东

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节选):在彼得格勒,政权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手里。一致举行起义的士兵和工人没有流血就取得了胜利。克伦斯基政府倒台了。委员会号召前线和后方的人们不要受人挑拨离间,而要支持彼得格勒苏维埃和革命的新政权。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

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召集立宪会议。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组织者(文献与史料)》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学者认为“列宁是马克思的真正继承者”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主要包含了哪些信息?由此判断革命的性质。(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7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紧扣“继承”这个关键词,答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实践即可。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出新政权的具体措施,进而分析其性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国家管理机构是公社委员会,结合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政治措施归纳出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答案:(1)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践了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理论。(4分)

(2)信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无产阶级推翻;号召人们支持新政权;新政权将立即着手解决和平、土地与民主问题。性质:这场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4分)

(3)巴黎公社: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苏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7分)

22.(2016·山西太原三模)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给肖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友信》1920年

材料二 (1920年罗素访问苏俄的记载)残酷、贫困、猜疑、迫害,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气氛。我们的谈话不断受到暗中监视。深夜你会听到枪声,而且知道是唯心主义者们

在狱中被杀害了。苏俄这种以暴力夺取和维系政权、将无限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共产主义是不可取的。

——罗素英国哲学家

材料三 假如有那么一天你想看某作者的书,算是托尔斯泰的,可是有人告诉你不但他的书再也买不到,你有了书也是再也不能看的——你的感想怎样???他(列宁)不承认他的思想有错误的机会;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是一个制警句编口号的圣手;他的话里有魔力。这就是他的危险性。

——徐志摩《欧游漫录》1925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对俄国革命的不同评价。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观点,其次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三种不同观点的成因,最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毛泽东认为俄国采取暴力夺权的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分析毛泽东此观点产生的原因。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罗素反对俄国暴力夺权、专制独裁和文化专制的手段和统治方式,需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和罗素所接受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对列宁的个人崇拜和思想专制政策,结合徐志摩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三种不同观点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俄国革命本身的不完善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评价者的立场、所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答案:本大题采用分项评级方法。评级观察的要素是:概括观点、分析观点、论述。(12分)

评级项一:概括观点

水平1:能准确概括三个人的主要观点。如毛泽东认为俄国采取暴力夺权的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罗素反对俄国暴力夺权、专制独裁和文化专制的手段和统治方式;徐志摩反对对列宁的个人崇拜和思想专制政策。

水平2:只概括了部分人的观点或概括不准确。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级项二:分析观点

水平1: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如:俄国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本身不完善;评价者的立场、所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水平2: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如毛泽东:1920年的中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国家恃强凌弱,巴黎和会上列强损害中国主权,内部军阀混战,动荡不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学习俄国的方法才能拯救中国;罗素: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权,对于生于现代民主制度诞生地英国,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罗素是无法接受的;徐志摩: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英国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法接受布尔什维克的文化专制政策和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