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会互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7章 社会互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6c4fa2336c1eb91b375d05

并存的;但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会带来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性社会互动。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由于冲突往往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人们一般对它持否定态度,希望消灭冲突。但是,社会学家注意到冲突也具有一定的正功能:冲突可以反映出社会、组织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促使社会变迁、组织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团体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增进团体内部的团结;有时候冲突还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和理解的途径。因此,完全消除冲突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控,

尽可能降低冲突的负面影响,发挥冲突的正面功能,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任务之一。冲突与竞争虽然都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但相比较而言,冲突各方之间往往是更为直接的反对关系,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会突破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此外,冲突可能源于价值观念上的差距,冲突各方所要实现的目标可能各不相同。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是物质的,如武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处分、批判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强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如父母为教育子女而采取的强制手段,各种规章制度对人们的强制性限制,法律对人们韵强制等等,都属于强制性互动。

顺从与顺应则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顺应。顺从和顺应的区别在于: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包含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改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和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等形式。顺从和顺应是任何群体和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互动行为,没有顺从和顺应,群体和社会将无法运行。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尽管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本节在介绍有关社会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和网络化时代社会互动的过程及其变化加以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类型、不同情境中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如角色互动、陌生人互动、集合行为情境中的互动、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问的互动、群体之问的互动等,都可能有不同的互动过程。这里介绍两种分析社会互动过程的方法和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R.Bales)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贝尔斯把社会互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例如,当大家被召集在一起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干什么,是社交性的联欢,还是严肃的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该对此情境持何态度。例如,如果是一次社交性的联欢,那么是积极主动参与,还是逢

场作戏凑凑热闹,或是消极地旁观。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如果倾向于积极参与联欢,那么是去表演节目,还是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聊天,还是多做些服务工作。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例如,在控制阶段之后有可能进行重新定向和评价。参加聚会时,一开始你可能以为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讨论,便郑重其事地准备做笔记、发言,但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大家都并不认真,于是你也就开始敷衍了事。其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最后,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用来探讨诸如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R.R.Park)和伯吉斯(E.Burgess)对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动过程的分析认为,本地社会群体与移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第一阶段是敌对或竞争,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人之间没有社会接触的互动,互动双方是一种竞争、排斥关系。敌对或竞争与劳动分工等社会过程有关。第二阶段是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是同化。顺应的结果是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两种文化体系相遇时,也会发生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互动的方式等方面变化,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变迁。例如,在当代社会,新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社会互动方式等层面的革命性变化,社会互动方式变化又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深刻的影响。

社会转型会引起社会互动方式和社会互动规则等各方面的变革。吉登斯深入分析了现代化过程所导致的社会互动的“脱域”(disembeding)过程与现象: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地域性的面对面互动,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日益把空间从地点中分离了出来。使得社会系统出现了“脱域”,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远离了任何给定的面对面的互动情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脱域过程,以及交通、通信方式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会互动的中介、互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互动的规则也因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上,以前“女士优先”的观念使得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成为互动惯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互动惯例遭到广泛挑战。一些人觉得这种礼仪是男性处于控制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象征。这种观念的变化,使得男女两性在相遇时谁给谁开门就变得日益复杂和成问题,于是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也不再是互动的常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进程使传统农村“乡土社会”和城市以“单位”为基础的人际互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城乡社会成员的社会互动从封闭式互动向开放式互动、从依赖性互动向自主性互动、从单一化互动向多样化互动的转变。

社会转型促使农村人际互动行为发生了改变。例如,一项以中国北方一个乡村的礼物交

换为例的人类学调查表明,l9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着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转变。在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人们送礼,仪式性的送礼往往遵循一些较细致的规矩,礼物的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人们更重视送礼的方式和通过礼物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其中包含的金钱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一些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20世纪80年代,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却没有恢复,而且,礼物的内容越来越注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获得保护和恩惠而送礼的行为越来越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来越强。

在城市,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例,以前的工作单位就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工作中有劳动竞赛,但很少利益竞争。收入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随着单位制改革的深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良性的人际互动,成为社会管理中十分迫切的问题。 三、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农业时代人们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方式和工业时代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不同,随着互联网(Internet,简称网络)的兴起,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互动的重要媒介,也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形式——“网缘关系”,使社会互动方式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网络时代的主要互动媒介 1.BBS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简写,中文翻译为电子布告栏、电子公告板或网络论坛。BBS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超文本、音像、动画或视频等等。在 BBS空间中,可以通过发帖和回帖而在发帖人和回帖人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可以读取或下载其他用户张贴的公开信息或文件;可以对别人的见解加以评论或回复;可以在BBS上做在线个人或集体交谈、交流信息、寻找帮助等;还可参与在线游戏及娱乐项目。

2.网络聊天工具

这是与BBS相比同步性更强的网络互动方式。如常见的网络聊天工具如QQ、 MSN、飞信等等。这些网络聊天工具借助于电脑或手机,以其信息的即时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这些网络聊天工具,人们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参与聊天群,与自己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形成互动圈子。以老乡、同学、亲属关系或共同志趣等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网络群”,已成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群体。

3.博客与微博

博客(blog)又称为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博客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等等。博客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展示自己的某个方面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博客进行沟通交流,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亦可以进行学习交流。除了个人,企业、社会组织也通过博客进行企业形象或商务宣传。

对于微博反腐,你怎么看?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0—blog),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微博平台上,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发

布信息。在微博平台中,信息的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

知识窗

微博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等,一般不能超过l40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易于维护和传播。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发布和传播速

度快,从而也更容易引起广泛的互动。例如,如果你有200万“粉丝”,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

微博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问、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报刊和网络媒体。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已发展到3亿多。随着网络微博的迅速发展和影响的日益广泛,许多传统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也都纷纷开通微博,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与挑战。

4.手机

手机属于移动通信设备,现在已成为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更新,手机已成为集通信、照相和摄像、录音和上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全能型工具。特别是可上网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使手机扮演了掌上电脑的角色,手机邮箱、手机QQ、手机飞信、手机微博等功能的广泛普及,大大拓展了人们社会互动的方式、对象和内容。

(二)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使人际交往超越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我们有可能与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互动。网络互动中的匿名性和符号性,也使社会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地域、职业等各种现实社会地位和身份限制。电脑网络在新的层面上拓展了人们社会互动的空间,使得人类社会的整体联系更为紧密。

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的互动大多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如人们要做某件事情(比如上班、开会、看戏、去酒吧等),就必须赶到相应的地方。而有了数字网络后,人们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即时互动,使人们身体“缺场”(absence)的交往取代了身体“在场”(presence)的交往。网络除了能够使人们实现跨越空间的即时互动外,还为人们实现非即时性、非在场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即在网络中互动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对方发出的互动信息做出互动反应。由于人们可以不必去任何地方就能做许多事情,以前那些用于聚会交流的地方对人们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网络等互动媒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社会面对面、以直接口头互动和书面文字互动为主的社会互动方式,使互动摆脱了即时性限制,使人们摆脱了熟人关系和基于亲缘、业缘等传统关系的社会互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趣缘”等为纽带形成新的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也使人们在远离原来居住的社区后仍然可以与其家乡和亲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一种“电子支持的礼俗社会”。

2.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在网络空间中,成员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不仅交往以符号为中介,而且网民可以把自身化为符号,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虚拟社区的标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现实身份的区隔。网络互动的匿名性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

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使得人们有可能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平等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共同参与社区主题设定、社区内容的充实以及社区规则的制定。网络社会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