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教案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教案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7b4bf965ce050876321355

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教案

授课教师:病理教研室 备课时间:2006年4月 授课对象 授课题目 授课时间 ? 掌握伤寒病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 掌握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掌握性传播疾病的病变特点 ? 熟悉伤寒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及疾病并发症 ? 了解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伤寒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医疗、检验、影像、麻醉、医学心理 专业 2005年级(本科 )共14个班 病理学-传染病 2006年6月16日~6月24日 共 4 学时 课型 主要教学方法 大班理论课 电子幻灯演示法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 ? 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性传播疾病的病变特点 ? 伤寒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 ? 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 梅毒的基本病变、各期梅毒的病变特点 伤寒病 授 课 时 段 规 划 细菌性痢疾 2学时 肠阿米巴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概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2学时 性传播疾病 - 1

讲 授 内 容

【传染病概述】

一、 概念: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

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

●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讲 授 方 法 (时间分配)

5′(了解)

结合“非典”这一大家所熟知的重要的传染病发生流行的示意图引出传染病的概念、基本环节、流行过程和预防措施。

提问:目前所学过的传染病有哪些?各自的传播

途径有何不同?传播途径不同在预防措施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总结:

① 乙型肝炎---血液----输血前检测两对半 ② 活动性结核病—呼吸道— 隔离患者和

空气消毒

③ 非典—呼吸道— 隔离患者和空气消毒 回顾:大多数人感染过Tb、肝炎病毒等,却并

不都是现症患者,从而启发学生对发病机理的思考,也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10′(掌握)

展示已实习过的各种肉芽肿炎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总结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再用共性来叙述肉芽肿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伤寒性肉芽肿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意义。并利用伤寒病的病变特征解释其比较特殊的临床表现。

结合微生物学及图片简单介绍伤寒杆菌的一般

⒈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排

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⒉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

易感人群所经过的途径

⒊ 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

受感染的人群

●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二、发病机理

病原体--传播途径--抵抗力弱的易感人群→发病 若易感人群抵抗力强,则病原体易消灭/潜伏

三、基本病变:符合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

【伤寒】(Typhoid fever)

● 概 念: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病变性质:急性增生性肉芽肿性炎 ● 病变部位: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 ●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

肤玫瑰疹、嗜中性粒细胞等减少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⒈ 病原体: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属G

① 致病作用: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② 抗原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可产生相应抗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⒉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特点;解释肥达氏反应作为临床诊断伤寒的依据的原因。

- 2

讲 授 内 容

⒊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胃(细菌大部分被杀灭)→小肠→肠壁淋巴组织(回肠下段集合、孤立淋巴小结)

↓ 已致敏淋巴组织发生过敏反应→肠粘膜坏死、脱落 ↓ 细菌随胆汁进入小肠 肠系膜淋巴结─MΦ吞噬、繁殖

↓初次入血

血─菌血症→→→胆囊(细菌大量繁殖)—慢性带菌者

全身MΦ吞噬、繁殖(潜伏期)—肝、脾、淋巴结肿大

讲 授 方 法 (时间分配)

结合动画逐步展示伤寒杆菌的致病机制,并将发病过程与病变分期联系起来,深入浅出,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感兴趣。

提问:① 伤寒病的好发部位为何在回肠末端?

② 何谓菌血症和败血症?

③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是否会患肠伤寒

8′(掌握)

● 提问: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增生----

↓(细菌+毒素)再次入血 ↓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各器官病变

⒋ 免疫

① 体液免疫——抗O抗体、抗H抗体 ② 细胞免疫——为主→机体抵抗力↑

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㈠ 本质──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 来源:组织细胞/血中单核细胞的

是否有表现为增生为主的急性炎症? ─急性GN、弥漫性新月体性GN,

急性GN等主要表现为局部增生为主,强调伤寒

巨噬细胞增生

● 形态:体大;胞浆丰富淡染,内有红细胞、病则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伤寒杆菌、细胞碎片等吞噬物;核偏位,呈圆/肾形。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 部位: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尤是肠道

● 结合图片讲解伤寒细胞的特点—胞浆内含物 ● 用模式图阐述伤寒性肉芽肿的形成及意义 ● 展示图片,要求辨认出伤寒小结并说出理由 ● 提问伤寒病的病灶中为何无中性粒细胞浸

润?—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内中

骨髓内单核巨淋巴组织最常见,肠系膜淋巴结、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系的干细胞,肝、脾、骨髓次之

● 特点: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 意义:具有诊断意义

噬细胞增生形成伤寒小结以及伤寒杆菌内毒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形成障碍→中性粒细胞↓)

● 巨噬细胞、伤寒细胞、异物巨细胞、朗罕氏

巨细胞、风湿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之间的区别

- 3

讲 授 内 容

㈡ 病变 ⒈ 肠道

讲 授 方 法 (时间分配)

12′(掌握)

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讲述

⑴ 部位:最常见于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⑵ 分期

① 髓样肿胀期(病程第1w)

●大体: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隆起于粘膜

● 髓样肿胀期:体温阶梯状升高、食欲下降、

腹泻、血培养(+)

● 坏死期:体温持续高热(稽留热)、表情淡漠、

表面(呈脑回状),色灰红、质软。

●镜下:肠壁淋巴组织内有伤寒小结形成,肠

壁充血水肿,粘液分泌↑

② 坏死期(病程第2w)

●大体:病灶中央粘膜灰白/黄绿色,无光泽

相对缓脉、全身乏力、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血中白细胞减少、血培养(+),骨髓培养(+)

● 提问: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 溃疡期:同坏死期,粪培养(+),骨髓培养

边缘粘膜肿胀

●镜下:病灶肠壁粘膜及淋巴组织坏死

③ 溃疡期(病程第3w)

●大体:溃疡病灶圆/椭圆,大小不一,边缘

(+),肥达氏反应阳性,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合并症

● 比较肠伤寒和肠结核所形成的溃疡特点。

高起,底凹凸不平,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

●镜下:可见溃疡,坏死物,伤寒小结

④ 愈合期(病程第4w)

●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溃疡,上皮再生—愈合 ● 较大病灶——瘢痕修复(不易致肠狭窄)

● 愈合期:症状好转,粪培养(+),肥达氏反

应阳性

2. 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增生,伤寒小结形成 3. 其它脏器:

胆囊:细菌(+)炎症轻→慢性/终身带菌者 肌肉:凝固性坏死 肾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心肌:心肌炎→ 相对缓脉 皮肤:玫瑰疹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