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d3e4c48bd63186bcebbc1d

策机构的相对自主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探讨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寻求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公共决策中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策略,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舆论与网络舆论的概述 1、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含义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

的共同意见。舆论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务一致意见的表达。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

见的特殊舆论形式。同时,网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新特征。而基于网络之上的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崭新的、特殊的舆论形态,也具有区别于传统舆论(基于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其他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的新特点。

2、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舆论形式,有以下特点:第一,即时性。网络上信息的传播是不间断的,而且传播途径呈多中心发散的网络状,因此对一项公共事件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常常在事发几个小时内便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第二,互动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依赖于不同的网络服务方式,包括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P2P 软件等,这些服务方式普遍提供了互动功能,能够在反复的交流中形成相对一致的网民意见。第三,同类利益主体的易集合性。在现实的利益表达渠道中,单个利益主体通常很难找到同类利益主体并结成联盟,但在网络上,地域的限制被完全消除,因此同类利益主体更容易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比单个利益主体强大得多的影响力。第四,匿名性。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两个正面结果:一是对利益的充分和彻底的表达,二是对于保障利益主体的人身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是在现实的利益表达渠道中所不能完全做到的。第五,低成本性。网络的普及使得在网上表达意见成为一种低成本,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活动。基于以上特点,网络舆论能够更迅速和彻底的表达网民意愿,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也更大。

3、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影响 舆论的产生,源于异常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等外界信息对舆论主体的刺激。而面对这些刺激,舆论主体是否会发生反应,还取决于舆论主体的心理构成。意见的整合也是舆论形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对信息的思考,只是局限于自己直观的视野范围内,无法形成统一的见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缺乏理性的。

而由于网络的出现,不仅社会中的变动、矛盾即突发事件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公布于众,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意见、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平台。网络使人们有了更加自由宽松的话语表达权。于是在网络上,他们围绕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展开积极的讨论,相互对立、相互修正、相互影响。在不断的交流中,意见和言论便会逐渐地趋于一致和统一,网络舆论由此形成。 (三)公共政策的概述 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

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指导准则,它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正确的政策及有效的执行,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政策失误或执行不力,将导致一定的恶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司法活动、行政活动和政党活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2

2、舆论、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二、网络舆论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机制 1、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网络舆论成为公共政策的议题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涉及到的利益面较为广泛,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公众支持;第二,舆论中的意见相对一致,或者某一种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针对利益诉求,可以通过某一个部门的决策或多个部门的联合决策来实现。根据这些特点,网络舆论中最容易成为公共政策议题的是那些与网民中主体阶层的利益密切相关,利益诉求一致,而且可以通过相应政策来实现的舆论,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网络舆论可以快速地引起决策层的关注,也会给相关决策机构造成压力,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这些因素使得网络舆论成为政策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现实中,通过网络渠道的报道引发一系列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案例举不胜举。重庆“钉子户”反映出我国管理方面的问题;许霆恶意取款判刑过重揭示我国法律的部分缺陷;深圳产妇被缝肛门事件突出表现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上海运管部门的钓鱼执法事件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一方面网络使得这些社会话题可以直接被决策层知晓,领导者可能会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不管是出于各方压力还是对公众利益的关切,必然会倾向于作出行动或反映。

2、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形成的渗透作用。 网络舆论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传统媒体一般有着良好的互动和配合,能够对政策制定机构和人员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舆论成为公共政策议题之后,公众的持续关注有利于政策制定的公开和透明,其制定过程相对于无监督的制定过程也提高了制定效率和科学性、合法性。公众的意见和期望不断地在网络上进行表达和修正,并通过传导机制反映到政策制定机构,对政策的形成施加影响。网民分布的广泛性(包括空间上的、职业上的、阶层上的)也为民意渗透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渠道,最终形成合力来影响政策制定。2010年9月,国新办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

人社部官员表示,对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究,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关于是否推迟退休年龄就已经引发过一次争论热潮。这则新闻经网络媒体的报道,再次激起众多网发的热议,绝大部分网民还是持否定态度。同时也引起传统媒体相续跟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在公众对此政策的态度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老龄化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进行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

3

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来进行研究。决策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巧妙快捷的收集社会民意,稳妥地将决策调整在符合民意的范围之内,维护了公共决策的合理性。

3、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反馈。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网络舆论也在事实上担当了监督者和反馈者的角色。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实时在网络上得到反映,而且包括图像、声音、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手段使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政策执行情况,增强监督和反馈的效力。网络讨论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2008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长周久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江宁区的楼市很乐观,房地产开发商低于成本售楼要被查。此言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报道见报当天,一位网友在凯迪社区发帖,随后许多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有网友揭露周久耕在一次会上抽的是160元一盒的“南京九五至尊”,之后又有网友通过以往的新闻图片,

查出周久耕戴的是价值10万元世界名表“江诗丹顿”。2008年12月28日,江宁区委研究决定免去周久耕的房管局长职务。透明开放的网络给反腐提供了畅通的监督渠道,这一事件彰显了网络的监督力量,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影响 1、有利方面。

第一,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反映公众的普遍诉求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识到此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更快的传达到政策制定者,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社会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这就缩短了公众议程到达政府议程的时间,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会问题的来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使社会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2003年3月,湖北青年孙志刚带着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来到大城市寻找梦想,在广州因无暂住而被强迫收容遣送,以到被殴打致⑦死。“孙志刚案”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网民从多个角度对此事发表看法,并激发了公众对相关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热议。并形成了取消暂住证管理制度的强烈诉求,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存储的海理性,参与的便捷性,网友们对此事件从法律制度伦理等角度对此事进行分析讨论,致使我国政府废止了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促使政府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共政策《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人,系京山县公安局马店派出所原治安巡逻队员,因涉嫌杀死妻子而被刑事拘留。曾两次被宣告“死刑”,后因证据不足逃过鬼门关。后被京山县

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但在2005年3月28日,被佘祥林“杀害”达11年之久的妻子张在玉突然现身。此事一出再次掀起一波网络舆论大潮,推动了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2007年6

月,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媒体暴光后,引发了继03年孙志刚案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网络抗议狂潮。直接致使山西省政府制定颁发了《加强和改进农村用工劳动管理》、《社会治安和暂住人口管理》等11个规章和文件。2007年7年30日,山西省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等两个规范性文件。以推动农村社会管理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突出抓好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突出抓好全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服务。 第二,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科学。

4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切身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从各种政策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政府部门可以从中选择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利的信息来制定公共政策。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2007 年11 月9 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等网站上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在综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有三大“黄金周”进行调整,减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说明网络舆论有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择,同时节假日调整向网名征求意见也说明了政府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对政策方案进行抉择。

第三,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经过理论的评估和实践的检验,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不宜继续执行,或者此项政策的负面作用太大,就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公交免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11月1号开始,为了缓解亚运期间交通压力,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同时,方便民众出行,实行为期30个工作日的公交地铁免费政策。但政策实行一周后,全市取消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和过江轮渡的优惠措施。据报道,广州公共交通免费一周来,公交地铁的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地铁日客流量更是近800万人次,大大超出地铁运输能力,地铁一直超负荷运行,一周来启动三级客流控制高达144次,严重影响地铁正常安检和亚运安保工作进行,同时对市

民上下班正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一项惠民政策实行一周后就宣告流产,是因为政策实行后出现的负面作用太大,这证明政府及时对政策出台后出现问题能做出果断调整,从而不会让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其实政府可以在政策出台前可以通过网络做好民意调查,毕竟这是一项涉及全民的政策,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时应当严谨,要经过多方面的论证,各方面的因素都应该要考虑到,才能做到真正的惠民。

2、不利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

第一,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网络民意可分为“原生态民意”和“真实民意”,“原生态民意”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网名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之外。比如农民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买不起电脑,这使得农民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农民在网络参与中丧失了“话语权”。这种不均衡的政治参与使政策的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第二,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参与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不加证实随意发布信息,甚至有意制造假消息,决策者可能会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网络条件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过少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多也会产生盲目决策。信息量过多导致方案决择困难,在过量信息的条件下,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闭着眼睛“跟着感觉走”,从而使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即产生所谓的“布里丹效应”?。而且,公众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带有个人倾向,带着个人情感倾向的过量信息,使决策者疲于应付,贸然决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