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d3e4c48bd63186bcebbc1d

三、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

(一)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的现实条件 1、从公众方面来看

对于公众来说,应当积极完善并利用好这一渠道,同时加强自律,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相互交织,在传统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有效地反映利益主体的声音,实现利益目标时,网络渠道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和补充。作为网络活动主要参与者,网民可以合理利用这一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应当加强法律意识,理性参与网络讨论。网络虽然是虚拟的,发言也是匿名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为自己的网络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公众应当理性客观的参与网络讨论,合法合理地利用这一渠道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前提。

2、从政策制定机构方面来看

对于政策制定机构来说,应当合理利用、科学引导与积极回应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策制定机构施放“政策气球”的合理环境。在政策出台之前,利用网络环境来试探公众反映,可以为实际制定政策提供很好的参考。一些民意的搜集和调查也可以借助网络完成。如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就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的讨论平台,得到了很多符合实际而又可行的改进意见。对于网络舆论中关注度较高、民意较为集中、争论较大的问题,政策制定机构有必要及时做出回应,以缓和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论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从政府方面来看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科学引导,逐步完善,加强监督。政府一方面要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防止网络暴力的出现和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与扩散,另一方面要规范这一利益表达渠道,使之成为公众表达意愿的合理合法场所。就公共政策构建和利益表达而言,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影响了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能力,而利益表达能力的不均衡显然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利益结构的倾斜。因此,作为深化民主改革的有效和必要措施,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政策制定方式将民主决策的效率与公平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应当成为未来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对策 1、增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 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要求政府加快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改变少数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状况,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得以充分代表和表达。

2、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

由于网络的特点.实现政府对网络的完全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途径之一。加强阔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其网络道德的教育,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能使个性尽情释放的空间,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网络上普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所以必须普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言行。

3、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虚假的网络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会打击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对网络舆论的信任度,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要避免虚假舆论操纵公共政策制定,应让民众认识到网络舆论不是“宣泄不满”的空间,更不是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

6

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达民意”的途径。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规范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4、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避免失误的基础。信息情报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政府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情报来源、迅速的情报传递、准确的情报研究,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应包括:专门化的信息机构和队伍,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职能作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各相结合,形成网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在网络环境下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已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的一种正常的政治行为。网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借助“网络”这个工具,又不能囿于网络,必须摸索出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网络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充分发挥网络公民参与的积极功能,克服其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加强防范,从制度上加以弥补,从而构建有序而高效的网络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模式,促进中国民主化的发展和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结语

本文紧扣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影响的实际,以多种相关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科学方法,对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积极作用。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科学;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其次,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消极作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最后,为了发挥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对策,应该增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舆论必将对公共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和政策制定机构不应当将其视作对立面,而应当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使之成为完善民主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利用并发展好网络舆论这一渠道,将对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进中国的民主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①引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关于中国

互联网发展和管理》专题讲座时作出的介绍。

②引用网络百度百科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83472.htm ③引用林恩全《浅议网络舆论及其控制》

④引用网络百度百科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640056.htm ⑤引用话题《退休年龄应该被推迟吗》http://view.news.qq.com/zt2010/retired/index.htm

7

⑥引用《南京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公款买\天价烟\被免》 http://news.qq.com/a/20081228/001207.htm

⑦引用《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历史》http://news.sina.com.cn/z/takein/ ⑧引用《湖北杀妻冤案》http://news.sina.com.cn/z/hbshaqi/ ⑨引用《天涯杂谈》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调查纪实报告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46707.shtml

⑩引用《广州调整公交地铁免费政策》http://news.qq.com/a/20101107/000907.htm ?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效应”。

8

参考文献

1、作者: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警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作者:韩兆柱 王磊,《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人大研究,2006年。

3、作者:李雪芳,《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月。 4、作者:郭春甫 定明捷,《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构建的力度和效度》,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 期。 5、作者:李臻 程俊阳,《网络环境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及对策分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第5 期。 6、作者:李鹤翔,《浅论网络信息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开封河南大学,2008 年5 月。 7、作者:刘剑,《试论网络民意在公民利益表达中的作用》,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8 期。 8、作者:郭昭如,《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公共维权为视角的分析》,上海复旦大学,2008 年4 月。 9、作者:张倩,《我国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分析》,济南山东大学,2008 年4 月。 10、作者: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党政论坛,2007 年5 月。 1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年1 月。 12、作者: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13、作者: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作者:黄维民,《公共政策研究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作者:王曙光,《公共政策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作者:黄丽华 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月。

17、作者:刘建明,《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作者:靳德涛,《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决策的影响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5月, http://www.docin.com/p-79382312.html。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