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岳阳楼记 范仲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e7eb5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35

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不仅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6)本文采用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又有精警深刻的议论。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出神入化。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的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1.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明确:同: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杜诗是慕名登临而作,本文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本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磅礴。

异:本文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杜诗颔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颈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发感情,但本文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杜诗是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以,杜甫与范仲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2.搜集描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明确: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②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执教此课时,我重视了课文的朗读,在尽情朗读的基础上走进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梳理课文时,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脉络:先以叙事带出写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由情引议,点明全文主旨。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较重视整体感知,相对来说,实词的落实就比较欠缺一点,需要学生在课后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