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702a8187cd184254b353529

所带来的收益是大大出乎预期效果的,这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弊端,其结果将直接造成知识生产不足,这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

(4)在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信息往往都在贬值,而只有最初拥有知识产权的人才知道全部信息,他之所以不能泄漏信息,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法要求对知识创新保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买卖双方处于信息非对称的地位,这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因此,这就是知识资源市场交易低效率的原因,购买者往往为此花费一大笔金钱,造成成本偏高,购买者为了节省成本,通常会选择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由双方共享知识产权。

2.2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 2.2.1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

我们的社会一直处于不同发展的状态,而对知识资源共享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知识资源共享的对象,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知识共享资源的手段这三个层面认识知识资源共享。 首先,知识资源共享的对象是所有知识内容,其次,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人或组织,也可以是团队,知识资源共享的手段划分依据是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网络或,也可以是团队学习。本文所讲的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只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因为,在不同的组织、人群中,人们对知识资源共享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理解。

2.2.2 知识资源共享过程

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个人知识创新(Individual Create)、知识的阐明(Clarify)、知识的交流(Communicate)、知识的理解(Comprehend)和组织知识创新(Organizational Create)[18]。个人知识创新、知识的阐明和知识的交流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行为,而知识的理解和组织知识创新则主要依赖于组织工作。其中知识的交流和知识的理解这两个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整个知识资源共享过程的实施,而且往往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6

个人 组织

信息技术

知识共享文化 Intranet

Create Clarify Communicate Comprehend 个人知识创新 知识的阐明 知识的交流 知识的理解

图2 知识共享体系结构图

Organizatioal Create

知识的创新

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

(1)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知识的获得

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存量带来了企业全新的运营机制,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企业中,不管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都很重要,但是相比较企业在利用内部知识的得心应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稍显弱势。这就告诉企业一个道理,仅仅依靠吸收外部的知识是不够的,其他企业同样可以理解外部知识,这就失去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内部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其他企业并不是可以完全理解,因而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更注重内部知识的取得。 (2)企业内部加强知识共享可以防止企业知识流失

人才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试想一下,一旦一个经验丰富,了解企业内部运作的高端职员离开企业,将会造成企业多大的知识资源流失,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在内部鼓励员工进行知识资源共享,通过经验交流将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信息库,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部分,才能防止在不知不觉中企业知识的大量流失。 (3)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配置的重要手段

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知识是被知识掌握者存放在人脑中的,如何将知识共享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只有企业在进行了知识分配、整合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知识欠缺所在,才能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发展。在企业中,团队的利益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所在,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机制,构建知识信息网络,实现知识资源的配置,才能更好将知识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 (4)知识共享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强强联合的目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共享来吸引比自己规模大的企业的眼球,做到比其他企业整合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吸引别人来与你合作。以前,由于社会发展的限制,知识资源的存在量少,现在,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今天,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有”的思想,尽可能

7

多的促成企业之间的合作,融合更多的知识资源,构建出一套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第3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理论分析

在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中,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企业内部,通过在员工层面彼此交流经验,使知识能够一层一层的上升到组织层面,这样在企业内部,尤其是对新进的员工,就可以利用以往的交流经验进行查询,力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相反地,企业可以对这些共享经验的员工实行激励政策,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的氛围。而在企业外部,知识共享的行为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享,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经销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共享,通过构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知识网络,达到彼此间知识供需的平衡,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效能,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协同创新投入,是指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运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创造知识附加值,使企业获得运营成功[19]。在协同创新投入的过程中,协同企业共同承担前期创新成本,共同分享后期创新收益,这同样需要协同企业之间制定创新战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3.1 Stackelberg模型

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1934)模型可以看作是泽尔腾(Selten,1965)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最早版本[20]。不同的是,在斯坦科尔伯格模型中,企业1(称为领头企业,leader)首先选择产量q1?0,企业2(称为尾随企业,follower)观测到q1,然后选择自己的产量q2?0。因此这是一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因为企业2在选择q2前观测到q1,它可以根据q1来选择q2,而企业1首先行动,它不可能根据q2来选择q1,因此企业2的战略应该是从Q1到Q2的一个函数,即S2:Q1?Q2(这里Q1??0,?)是企业1的产量空间,Q2??0,?)是企业2 的产量空间),而企业1的战略就是简单地选择q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斯坦科尔伯格模型来分析协同创新环境下多个组织之间和协同关系及其知识资源共享模型。

3.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共同知识是博弈论中一个非常强的假定,协同创新可以看作是企业中的共同知识,本文中选取Stackelberg模型来对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在Stackelberg模型下的最优组合[21]。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在本文中做出如下假设:

8

(1)协同知识创新包括n个从属组织和m个领导组织,一共是n?m个参与组织,m个领导组织在可以首先选择产量,它的决策可以影响整个协同创新投入,是决策制定过程中实力较强的组织,n个从属组织通过观测领导组织的产量,来选择自己的产量[22]。

(2)用P来表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P的度量表示组织知识的存量,知识存量的增加依靠协同知识创新的投入的增加,协同企业知识创新的整体绩效通过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函数来衡量,其成果由所有参与者共享。

(3)假设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P的绩效函数呈非线性,并且受协同组织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影响。绩效函数达到饱和点,说明协同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得出绩效和投入成正比的结论,协同创新投入增加的过程实质上是P逼近?的过程。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弹性为投资弹性,弹性越大,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对绩效的影响越大。分为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和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两种类型,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包括协同组织在具体的协同知识创新进行过程中共同消耗的资源;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q则包括形成协同关系前,单个组织与当前协同知识创新直接相关的投入。组织的选择在取得协同创新成果时是随意的,可以选择共享或者不共享,如果组织选择共享,则前期的协同创新投入等于组织的创新成果共享。

在共享前期协同创新成果的情况下,构造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函数为

mn

P(?,qL1,?,qLm,qF1?,qFn)???????qLjj?1??Lj?qFiFii?1?? (1)

其中,P(?,qL1,qLm,qF1,?,qFn)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绩效,?为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在理论上的极大值,?为常数,?为知识创新投入,?为创新投入的投资弹性,?为常数,qFi与qLj分别为从属组织i与领导组织j共享的前期投入。?Fi和?Lj分别为从属组织i与领导组织j前期投入的投资弹性,?Fi和?Lj均为常数。

在不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情况下,可以列出组织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函数为

P(?)?????? (2)

其中,P(?)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绩效,?为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在理论上的极大值,?为常数,?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投资弹性,也为常数。

(4)各组织的所得都是通过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来转化的。所得的能力通过单位绩效转化而来用边际收益?来表示,边际收益为常数,可以看作是单个组织由于知识存量增加的绩效而创造的利润。组织的所得减去收入等于组织的收益,用?来表示,各组织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由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共同分担,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的投入占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总投入的比例即为参与率,参与率之和为 ,取值在0到1之间。

综合上述假设,根据Stackelberg博弈论,可以得到在组织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情况下,领导组织、从属组织以及总收益函数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