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70ca91e998fcc22bdd10d27

1、(1)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2)皮考克和怀斯曼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2、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1)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2)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3)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3、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具体做法是: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办法是: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的基金总额;然后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将其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由投保人按期提取;同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4、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财政补贴如使用不当或过度,也会对市场机制产生消极影响,有其局限性。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1)有

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从接受财政补贴的主体看,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当财政补贴直接或间接地支付给企业或个人时,将直接增加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社会产品的需求对生产与供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财政补贴对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最终会间接、迂回地反映到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变化上来。首先,财政补贴对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总量与结构的调节,为企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调节提出了要求或依据。其次,财政补贴对企业投资需求总量与结构的调节,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力或物质基础,从而为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调节提供了可能性或物质基础。如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对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财政补贴支出,来维持或相对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以及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为进一步维持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复苏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财政补贴的有效运用,可有效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增长。

(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与主导作用,是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实现的。当政府财政补贴介入市场后,原有市场价格体系将发生改变。在补贴品可以替代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补贴品,相对减少其他商品的购买量,从而产生了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在替代效应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会促使被补贴的产品的生产量相对扩大,而非补贴产品的生产量相对减少,相应改变了产品供求结构,亦使资源配置情况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在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下,追逐自身最大经济效益成为生产者最终的活动目标。那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尽管可能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效益外溢化,往往被投资者和生产者所忽略,致使全社会配置于那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的资源总量,低于社会优化水平,而配置于具有外部不经济部门的资源总量,高于社会优化水平,从而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通过对具有外部效益的活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弥补其效益损失,鼓励更多的生产者从事这些经济活动,从达到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的目标。

(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在自然垄断存在的领域,如城市公用事业(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却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进行公平有效的配置。因此,政府对此类生产企业通常都要采取价格管制手段,通过低价政策,向整个社会提供其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向社会中的中低阶层提供社会福利。为了避免实行低价政策而给相关企业带来亏损,政府必须向其提供财政补贴,以维持此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较多的投资会趋向于那些利润高、附加值大的行业,而利润低、风险大的行业可能因缺乏资金而萎缩,从而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政府有责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财政补贴。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补贴,直接或间接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例如,政府以税收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方式,对某些产业部门进行投资补贴,将会降低被补贴投资活动的相对成本,或着提高被补贴投资活动的相对收益,从而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被补贴的投资领域,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调、快速的发展。

2、财政补贴的局限性: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财政补贴既有上述积极作用,也有其局限性,而正是这些局限性或消极作用,使得财政补贴成为许多国家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对象之一。(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由于财政补贴是在价格之外对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进行补偿,就直接掩盖了接受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及其与相关商品的比价关系。如果长期、过度地进行补贴,势必使价格背离价值的状态长期化、固定化、合法化,必将造成不合理价格体系的进一步扭曲,使价格信号失真,不仅不能解决价格不合理引发的各种矛盾,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造成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和商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实行价格补贴,意味

着价格在低水平上的凝固化。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价格,对生产和消费都会带来消极作用,既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大供需矛盾。

(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使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甚至还可能造成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合法化,这对于准确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十分不利。同时,政府对企业亏损进行补贴,其实质仍是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阻碍着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也不利于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财政补贴反映在政府财政上,不是使财政支出增加,就是财政收入减少。而过多过滥的财政补贴,会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的矛盾,而且还有可能挤占其他财政支出项目,使财政支出结构恶化。长期、过度的财政补贴,必将使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补贴包袱,影响政府职能的全面实现。

5、(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是组织政府收入的首要原则。它是指在组织政府收入时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政府收入的来源。只有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财源充裕,为政府收入的增长开辟丰富的财源。因此,政府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资金积累水平。离开经济的发展,政府收入的筹集就无从取得。要坚持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就必须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出发点,将发展经济摆在首位。发展经济,就是要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进而保证政府收入的不断增长。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即不再是单纯地为直接增加政府收入,而是应在组织政府收入的同时,更多地注意培育和完善市场,更多地通过鼓励各种来源投资的增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大财政收入的来源。 (2)利益兼顾的原则,经济关系的核心体现在物质利益关系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创造和实现的国民收入,要经过一系列分配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实际上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着国家与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同时,还制约着其他分配形式的分配份额和比例。因此,筹集政府收入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兼顾和处理好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是指政府在处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政府收入的获取,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企业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保证政府收入不断增长的经济基础。兼顾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是指政府在处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中央或地方政府收入,还必须兼顾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关系。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各自的具体职能范围,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与地方的分工更加清晰明确。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满足全国性“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等;而地方政府应提供的主要是满足地方性“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如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央政府和地方分工的明晰化,客观上要求在组织政府收入时,必须兼顾中央与地方两级的利益。

(3)合理负担的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政府税收收入的原则中。所谓合理负担原则,就是指在组织政府收入时,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对企业的税收还应保证机会均等。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

展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目标。合理负担原则作为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之一,是一定时期经济关系和政府财政分配关系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公平竞争的本性,决定了政府在面对所有企业时,不论其经济成分如何,都要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同时,还必须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对个人纳税人的税负实行合理负担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税制的公平合理。现阶段我国正在酝酿进行的税制改革,正是为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展开的。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政府在组织收入时不仅要讲求公平,同时还必须讲求效率。在这里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其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问题。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率,必须用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这就要求征收机关在保证及时、足额取的政府收入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约开支,降低税收成本。同时,征收机关的设置、征纳方法的选择都要便利纳税人,从而提高征税的工作效率。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高层次的税收效率。税收是一种重要的再分配手段,可以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作用,但运用不当,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如果税收起的是前一种作用,就是有效率的,但如果是后一种作用,就是无效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化。但是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公平原则强调量能负担,但可能会干扰生产和消费的决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损害组织政府收入的效率;而效率原则强调税收要尽量避免对经济产生干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但这又可能拉开贫富之间的差距,从而破坏公平原则。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这个矛盾时,要兼顾公平的需要和效率的提高,既要考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能过分拉大,不能片面追求效率或片面追求公平。或者侧重公平,兼顾效率;或者侧重效率,兼顾公平,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来定。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看,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坚持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在影响政府收入规模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从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也是如此。当然,一个国家的政府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二者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政府收入的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的政府收入规模水平。由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撑的,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因此,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制约和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如前所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是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客观条件,而在这个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政策调节分配结构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以实现。当然,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是有目的的,但是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