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诗中之人 味诗歌之旨 习答题之道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识诗中之人 味诗歌之旨 习答题之道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7271e6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7

识诗中之人 味诗歌之旨 习答题之道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授课人:严宇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诗歌形象的分类;自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归纳规范

答题的步骤。

2.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切入,师生共析典例,学生自悟方法,老师引导点评,讲练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赏技巧的研究和领悟,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

生赏析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领悟解题技巧及步骤。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昨天的介绍,我们知道,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入口。而古诗形象除了昨天讲到的事物和景物形象外,还有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一下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如何“识诗中之人,味诗歌之旨,习答题之道”(板书)。

二、温故知新——初步感知诗歌人物形象

其实,我们学过的无数诗歌中都有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曾让我们深受感染,印象深刻,例如:

读《上邪》——我们认识了一位热情奔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情女子 赏《观猎》——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意气风发、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的将军 品《越女词》——我们还认识了一位俏皮、活泼的采莲女

过渡: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十分关注的测试点。而高考也非常重视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三、回顾考纲——明确高考考点要求

1、考纲解读:欣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内涵,感受艺术魅力

过渡: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而我们的命题者往往会以以下的方式提问 2、了解提问方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结合全诗,试分析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人物的形象。

(4)通过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论是那种形式提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认识诗歌里的人物,如何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弄清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清楚怎样答题才算规范,才不会丢分,下面我们以对这首诗的解读一起来探讨一下! 四、师生共研经典案例——在朗诵中直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先齐读一遍,然后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诗歌里的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什么怎么认识和判断的?你觉得写诗人在诗歌中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你觉得这道题该怎么回答?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提问:他在干什么? 残花满地无人迹。——引导:又说明什么?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1、通过老师和大家共同的分析,我们大致能够清楚隐者的个性特点精神品格价值取向,从这首诗的分析中,我们能否领悟一些分析判断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自主归纳,老师引导整理

如何识别人物的个性、品格、理想追求?

①关注题目——交代身份,事件,奠定感情基调等信息 ②关注人物的肖像、神态、行为、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 ③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④重视注解

2、展示参考答案,自悟答题步骤

大致弄清楚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家能答对题,拿满3分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当年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很明显,答题和辨识形象特点,思路是倒过来的,答题是先判断并概括形象特点,然后写出依据,还要点明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这样的答题才算——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悠然闲适、自得其乐的隐逸者形象。 三、四两句描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五、总结方法,明确步骤——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和评价的基础上 (1)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特点+身份

(2)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抓住肖像、神态、行为、动作、细节等描写

(3)点明形象的意义。——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了解的答题步骤,大家就知道了评分标准,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两首诗,看看后面的答案能拿几分?

六、答案评改——检验并强化答题规范意识

通过学生评价答案,熟悉评分标准,理解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问: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 “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颇为闲适,体现他们高洁的志趣、淡闲的心境。

【阅卷评析】没有答出形象的共同特点,扣掉1分。

答案2: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相同点在于都是打鱼之人,都居住在远离城镇的荒村之所,都不愿沾染尘世,都向往自在闲适的生活。 【阅卷评析】形象特点不够准确,没有结合诗句描述分析。

答案3:两渔翁都家住西边,远离世俗,不染红尘,自由自在,都过着淡泊清静、悠闲自然的生活。一渔翁台西住,一渔翁西岩宿,一渔翁不到红尘处,一渔翁游山水,都是寄情山水的隐士。

【阅卷评析】没有答出形象的意义,扣掉1分。 答案4:《鹊桥仙》中的渔翁手拿鱼竿,身披蓑衣,早晚在海上飘泊,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渔翁》中的渔翁早出晚归,非常忙碌,一无心情追逐风景的形象。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非常勤劳,为生计而奔波的形象。

【阅卷评析】对诗句的描写没有抓住重点,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不准确,形象的概括错误。 【展示满分答案】

两首诗中的“渔父”和“渔翁”都是悠闲自在洒脱的隐者形象。(概括特点,1分)《鹊桥仙》中的“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和《渔翁》中的“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都表明了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具体分析,1分)均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点明意义,1分) 明确满分原因——步骤完整,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过渡:懂得如何识别人物形象,明确了答题步骤,又了解了评分标准,下面我们用几分钟时间,把前天讲过的这首诗的采桑女的问题回答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到规范答题,拿到满分。 七、巩固与提升——堂上练习及课后作业 1、 依照方法,检验方法(自评、他评) 2、 提供参考,领悟方法(师评、自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采 桑 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问:结合全诗,试分析诗中的采桑女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一位勤劳、善良、无助可怜的采桑女子形象。(概括特点 1分)通过颔联可知阴历二月,春风料峭,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通过颈联和尾联可知,她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早就逼上门来,她只能扶枝落泪,可见其善良,无助又可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分)诗人借此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现实同时寄予了被压迫的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点明意义 1分)

八、小结——识诗中之人,味诗歌之旨,习答题之道 九、板书

识诗中之人(抓住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兼顾侧面描写等)

鉴赏人物形象 味诗歌之旨(多问为什么,结合诗歌创作背景)

习答题之道 1、概括特点 2、具体分析 3、点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