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信息管理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76e8723cfc789eb172dc872

C、避免误解,不易出错 D、顺序编码 31. 下面关于代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用数字、字母、汉字及他们的组合来表示代码 B、代码为事物提供了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

C、代码是在系统设计阶段才最后确定下来的 D、代码是人和计算机交换信息的工具 32.代码设计是在( )进行的。

A、系统分析阶段 B、系统规划阶段 C、系统实施阶段 D、系统设计阶段 33. 校验位不可能发现的错误是( )。

A、抄写错 B、易位错 C、传输错 D、原数据错 34. 在代码设计的原则中,代码的可扩充性是指( )。

A、每个代码的含义是惟一的 B、代码的位数是可变长的 C、编码要留有足够的空位置 D、代码的含义是可以变化的 35. 为保证输入代码的正确性,通常在设计代码时设置( )。 A、校验位 B、标志位 C、冗余位 D、对照位 36. 顺序码的特点是( )。 A、码很长 B、短而简单 C、容易记忆 D、有一定的逻辑性 37. 代码结构中设置检验位是为了保证( )。 A、计算机内部运算不出错 B、代码的合理性 C、代码输入的正确性 D、代码的稳定性

38. ( )是输出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A、根据软件的特点和要求,以精确、及时、适用的方式输出最适合需要的信息 B、针对用户的特点和要求,以精确、及时、适用的方式输出最适合需要的信息。 C、针对操作系统的特点和要求,以精确、及时、适用的方式输出最适合需要的信息 D、针对所用计算机的特点,以精确、及时、适用的方式输出最适合需要的信息 39. 输出设计应由( )完成。

A、系统分析员根据用户需要 B、系统设计员根据用户需要 C、程序设计员根据输入数据 D、系统设计员根据输入数据 40. 以下不属于输出设计任务的是( )。 A、确定输出内容 B、选择输出方式 C、输出格式设计 D、输出目的设计 41. 原始单据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

A、便于填写和存档 B、便于输入操作 C、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D、保证数据的精度 42. 在数据输入时,下列方法中属于源数据自动化的是( )。 A、键盘输入 B、软盘输入 C、磁带输入 D、光符号识别输入 43. 在MIS中为了获得有用的管理信息,首先要求( )。 A、应用程序正确 B、输入数据真实可靠 C、数据库规范化 D、打印报表清晰

44. 发现原始数据有错时,应( )。

A、将原始单据送交填写原始单据的原单位修改 B、由键盘输入操作员予以修改

45

C、由原始数据检查员进行修改 D、舍弃出错的数据 45 .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应( )。

A、先进行输入设计,后进行输出设计 B、同时进行输入输出设计

C、先进行输出设计,后进行输入设计 D、由程序员进行输入输出设计 46. 在输入设计中,可以采用( )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A、选择合适的输入方法 B、选择合适的校验方法 C、选择可靠的输入设备 D、设计好原始凭证 47. 用户界面设计,是( )阶段包括的内容。 A、系统调查 B、系统规划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施 48. 用户界面设计通常包括( )。

A、人机对话、输入输出设计 B、程序与数据库设计

C、处理过程设计 D、代码设计、报表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 49. 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是( )。

A、概念结构 B、逻辑结构 C、物理结构 D、实际结构 50.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是将( )。

A、逻辑模型转换为数据模型 B、数据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C、概念数据模型转换为数据模型 D、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51. 在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中,第二范式意味着关系中的所有其它属性都( )。 A、完全依赖于整个关键字 B、依赖于整个关键字 C、完全依赖于第一个数据项 D、依赖于其它数据项 52. 凡规范化的关系都属于( )。

A、1NF B、2NF C、3NF D、BCNF 53. 基本 E-R图就是数据库的( )。

A、外模式 B、逻辑模式 C、内模式 D、概念模式 54. 使用 E-R图方法的三要素是( )。

A、实体、属性、主关键字 B、实体、值域、关键字 C、实体、属性、联系 D、实体、联系、主关键字 55. 系统的详细设计不包括( )。

A、事务流程图设计 B、代码设计 C、用户界面设计 D、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56.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不包括( )。

A、系统总体设计 B、系统详细设计

C、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D、建立系统方案说明书 57. 系统设计的工作成果之一是提交( )。

A、系统设计报告 B、系统分析说明书 C、系统的可行性报告 D、系统实施计划书 58. 系统文档的编制工作应在系统开发的( )阶段进行。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所有各个阶段 59. 系统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中,不包括( )。

A、模块设汁说明 B、代码设计说明 C、程序设计说明 D、数据库设计说明

46

60. 系统设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作为( )的依据。 A、系统规划 B、系统分析 C、系统实施 D、系统评价

二、填空题

1.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系统分析的基本任务。解决( )的问题是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2.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 )模型的要求,进行系统的( )设计和具体的物理设计。

3. 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是在分析阶段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而在设计阶段建立系统的( )。 4.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 )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 )和具体物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5. 系统设计应符合系统性、( )、( )和经济性的要求。

6.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即( )设计阶段和( )设计阶段。 7. 在结构化开发中,为了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在程序编制时应采用( )程序设计方法。 8. 控制结构图(SC)表示了一个系统功能模块的( )关系;还表示了模块的( )关系和模块间( )的传递关系。它是结构化设计的( )。 9. 模块是可以组成、分解、更换的系统,它是具有( )、( )、( )三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

10. 模块间具有( )、( )、( )、( )和( )五种联结方式。 11. 一个模块内部的功能划分有( )、( )、( )、( )、( )、( )、( )等七种聚合。

12. 模块藕合是一个模块和其它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紧密程度,一般原则是:尽量使用藕合( ),少用( )藕合,限制( )藕合,完全不用( )藕合。 13. 模块聚合强度的划分上,最低聚合是( ),最高聚合是( ),在藕合强度的划分上,最弱藕合是( ),最强藕合是( )。

14. 两个模块间通过交换数据的藕合称( )藕合,一个模块内部前一个处理动作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下一个处理动作的输入数据,该模块是( )聚合。

15. 把DFD转换到结构图主要有两种设计方法,这两种设计方法是( )和( )。 16. 目前常用的编码有( )、( )、( )、( )四种。

17. 代码设计应在系统( )阶段开始。

18. 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可用TV-C-25表示,这种代码称( )码,而重量公斤用kg表示,这种码称( )码。

19. 代码是以简短的符号形式来代表各种客观实体,代码设计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 )、( )和可修改性 。

20. 每一代码对其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都必须具有( )。

22. 数据出错的种类有( )、( )和( )。 23. 广泛使用的数据输入方式是人机对话方式,主要采用( )( )和应答式三种方式。 24. 数据库设计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 )、( )。

25. E--R图主要是由( )、( )、( )等三部分组成。

26. ( )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 27. 大量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另一种是( )。 28. 系统响应时间是指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 )开始,经系统处理后,再给出( )所需的时间。

29. 在文件分类中按信息流向可把文件分为输入文件、( )和( )文件。 30. 在关系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中,将一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时,通常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 )就是关系的码。

47

31. 存储大量数据有两种方法:文件方式和( )。

32.程序设计说明书是以一个( )作为单位,用以定义处理过程的书面文件、其编写者为( ),交给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

33. 程序设计说明书的内容除一些简述外,主要包括:( )格式,程序功能和( )的说明。 34. 系统受外界于扰时的抵御力与恢复能力称为( )。 35. 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

36. 从作业请求开始,经过系统处理,到获得结果的时间,称为系统的( )。

三、名词解释

1.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系统逻辑模型和需求说明书,导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并确定合适的计算机处理方式和计算机总体结构及系统配置。

2.系统的详细设计:系统的详细设计是系统总体设计的深入,对总体设计中的各个具体的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对话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制定设计规范等。

3.模块:具有四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称为一个模块,这四种属性分别是输入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

4.模块化: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由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然后将这些模块汇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完成指定的功能。其目的是便于管理和维护。

5.结构化设计: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帮助系统设计人员确定应该由哪些模块,用什么方式联结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最好的系统结构。

6.结构图:反映系统功能模块间和模块内的联系以及模块间的数据流、控制流,它是系统物理模型的主要工具。

7.模块聚合:模块内部各个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它是用来反映模块内部的联系。 8.功能聚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全都为执行同一个功能而存在,并且只执行一个功能。

9.模块藕合:模块之间联系的度量,是指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降低系统中模块之间的偶合程度,可以提高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

10.数据耦合:如果两个模块之间通过数据交换信息,且每一个参数均为数据,那么这种模块间的耦合称为数据耦合。

11.控制流:模块间的一种通讯,其只传送一个标志,只表达了处理工作的某种状态,不是由被发送模块真正进行处理的数据。

12.扇出:一个模块控制的直属下级模块的个数。如果一个模块的扇出数过大,就意味着该模块过分负责,需要协调和控制过多的下属模块。

13.扇入:一个模块的直接上级模块的个数。一个模块的扇入数越大,则共享该模块的上级模块数目越多。

14. 变换型DFD:如果一个数据流程图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那么这种流程图就是变换型的。

16.可靠性:指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也是系统受外界干扰时的抵御能力与恢复能力。

17.系统的响应时间: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再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称为系统的响应时间。

18.代码:是用来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和记号,它以简短的符号形式代替具体的文字说明,是信息系统中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19.区间码:是指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的代码。

20.校验位:是在原代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上一位,即校验位,其值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