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音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壮族音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7dff8ec9b89680203d82554

环江等县的“西些溜”、“铃锣铃”、“索哩索”、“三条妹”、“到郎茶”等,都是抒情性很强的小调。内容大多表现思念情人或自叹不幸遭遇。旋律多装饰,润腔细腻。常用六、七声音阶,有时也用变音。

叙事歌

壮语称“伦考波”、“诗太排”等,意为咏古。民间有土俗字唱本流传,多为人物传奇或民族史诗。唱词讲究平仄,用腰脚韵和勒脚形式。如广西的《文龙与肖妮》、《唐皇》、《卜伢》、《唱离乱》、《德生造世》,云南的《育女歌》、《下种歌》等。叙事歌有固定曲调,或独唱,或一领众和多为上下句结构。

习俗歌

主要有拦路歌和哭嫁歌、儿歌和摇儿歌等。拦路歌和哭嫁歌,壮语称“伦地洛”、“调莫贝”。主要流传于桂西南及滇东南。这里至今留有夜婚仪式、结队迎婚、对歌拜堂等群唱习俗。这些歌都是专用的程式化较强的成套小曲。其曲调大多在三声音列基础上加装饰音或经过音构成,常采用徵调式或宫调式。 壮语称儿歌和摇儿歌为“欢勒”。传统儿歌有:《月亮光光》、《萤火虫》、《十姐妹》、《看牛歌》、《鳞鱼和野猫》等,歌词比兴巧妙,曲调优美朴实,其中多以sol、do、re或la、do、mi等3音成曲,含有古老三声腔的原始形态。摇儿歌,旋律委婉抒情,音域适中,具有鲜明的摇荡感和周期性循环结构。

编辑本段歌舞音乐

壮族歌舞,源远流长。秦汉时代的百越铜鼓的鼓身花纹,广西花山崖壁画中,都有翩翩起舞的歌手形象。歌舞所用的音乐,可以是打击乐,也可以是山歌或小调。其结构形式,可用一首民歌曲调反复演唱,也可用多首民歌组合,加上器乐引子和间奏。表演形式可分为:①东舞。如铜鼓舞、蜂鼓舞、扁担舞等。②歌舞。如壮采茶、三穿花、六穿花、捞虾舞等。③拟兽舞。如舞春牛、舞麒麟、舞狮马、鸿鹄舞、斗鸡舞、白鹤舞、干各舞等。其中,流传较广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是扁担舞、舞春牛、壮采茶。

扁担舞

音乐以节奏为主。表演者成双成对,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舞者手执扁担,环绕在谷榔(原为打谷槽,后改用木凳)周围,以扁担舂击谷榔,间以扁担互击,敲击出各种节奏组合,构成欢乐热烈的舞蹈气氛。

舞春牛

音乐以当地小调春牛调为主。舞者两人扮牛,1人扮耕者兼歌手,挥鞭赶牛,歌赞春牛出耕,祈祝金秋丰收。有的还间插女队,手执彩扇彩绸等,在鼓吹乐伴奏之下围牛起舞。

壮采茶

男女群舞。女队手执花灯和彩扇,男队手舞钱鞭。模拟种茶、铲茶、摘采、炒茶等动作,载歌载舞,并有一定的情节。音乐多为固定曲牌,声乐器乐并重。声乐段落具有小调特色,器乐段落带有鼓吹乐特色。有些地区则以丝竹乐伴奏,近似歌舞小戏。

编辑本段说唱音乐

壮族说唱音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曲种有末伦、渔鼓、蜂鼓等。

末伦

亦称巫伦,主要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靖西的末伦有下甲、上甲之分,德保的末伦有北路、南路之分。其中,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发展较快,是今日末伦音乐的主要成分。

靖西下甲末伦,唱词一般以7字6句为一段,52句式,押腰脚韵,也可间插5字句、3字句、说白等。但有时每段句数也可少于6句或多于6句,甚至采用多句体的排歌句式。唱腔以固定曲调下甲调为基础,腔随字变,句式严谨。基本结构为6个乐句,前有引腔(起式),后有尾声(煞腔)。用宫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表演者自弹自唱。

德保北路末伦,唱词以5字和7字混合的 6句为基础。32或322句式,押腰脚韵。唱腔分引腔、正文、尾声。正文唱腔源于巫调,

近似德保北路山歌。用羽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串铁链或铁片琴。由表演者自奏自唱。

渔鼓

亦称渔鼓道情,流传于云南西畴、文山等县。用当地壮语方言和壮族民歌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伴奏。简板以竹片串以铜钱状小钗制成、可奏出丰富的节奏和音响。一人自奏自唱,也可众唱。唱腔富有小调特色。

蜂鼓

源于民间唱师音乐,以壮族蜂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间或有小堂鼓、锣、钹、无膜笛加入。唱腔有引子、正文、尾声。用商调式。

编辑本段戏曲音乐

壮族戏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多种。

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流行于广西来宾、象州、武宣、贵县、武鸣、上林、马山、河池、百色、田阳、钦州等县。唱腔多为当地民歌、巫调,为联曲体音乐。有清唱法、滚唱法、帮腔法等。各地的基本唱腔有高腔、平腔、数板、哭板、悲调、闹场调,以及当地山歌、小调,如壮欢、壮诗、勒脚歌等。伴奏乐器以蜂鼓、高边锣为主。有较定型的过场音乐和器乐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