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增养殖预测试卷(新补充)(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虾蟹类增养殖预测试卷(新补充)(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1f49db76eeaeaad1f330ef

答:A期(蜕皮后期):动物吸水,使新壳伸展到最大长度,体长增加,体积增大。动物短

时间不能支持身体,活力弱,不摄食。

B期(后续期):新壳逐渐硬化,可支持身体,体长不再增加,动物开始排除体内的水分,

开始摄食。

C期(蜕皮期间):体内血钙水平及其他生理活动恢复正常,摄食增加。随着营养物质的积

累,体内水分含量降低,干物质含量增加,真正完成了蜕皮的组织生长。

D期(蜕皮前期):在整个蜕皮周期中此期皮肤变化最大,最显著的特征是旧壳钙质被吸收,

导致体内血钙水平上升。一方面旧壳开始脱离,另一方面新壳开始泌出。

E期(蜕皮期):活动频率加快,大量耗能,动用大量物质积累。 8.影响蜕皮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答:1.神经内分泌的影响。蜕皮过程受激素控制。Y—器官合成分泌20—羟蜕皮酮,其合成和分泌受X—器官产生的蜕皮抑制激素调控。

2.温度。低温减少蜕皮次数,高温代谢加快缩短周期。 3.盐度。高盐度蜕皮间期延长,低盐度缩短。

4.光照和光周期。在黑暗时几乎不蜕皮,反之,大于正常的光照可以增加蜕皮活动。 5.个体大小。Log蜕皮周期(天)=0.2114log体重(g)+0.8405 *8.怎样区分对虾与真虾,短尾类?(待补充、填空题出现) 答:对虾:1-3鳌状,真虾1—2鳌状,而且第二对大于第一对。 9.泛池的原因及处理是什么?

答:通常由于排水过多,充气量过大造成池底污物泛起的现象。处理方法:泛池后立即停止通气,同时用氧化剂处理,待絮状物物沉淀后再通气。解决泛池的最根本方法是控制池底污物。

8.虾蟹类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答:1.港养。即不投饵、不施肥、不除害,完全依靠围成的池塘的天然生产力。特点:养殖成本低,水体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是一种较为原始,技术落后的养殖方式。

2.人工生态系:特点:充分利用水体生产力,投饵少,效率高,对保持海水环境有良好作用,但技术要求较高。

3.池塘投饵养殖。特点: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效率高,技术难度小,管理较容易。

4.半蓄水池养殖。特点:水质好,放养密度大,生长速度快。饵料易流失,的海生物不易控制。堤坝要求高。

5.网箱养殖。水质好,放养密度大,但是网箱投资高,清除附着物和更换网箱费时费力。 14.虾蟹类生物饵料生物组成和培养方法。

答:池塘内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类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昆虫类、软体动物、底栖硅藻、多毛类。

培养方法:藻类多种饵料生物培养

清池、平底整理,晒干,以人走在上面不下陷为止。是池底变硬便于褐苔生长。然后施肥,加水,一周后追肥一次,用量酌减,同时逐级加水。以后定时定量换水,以引进饵料生物,补充有机物和微量元素。

15池塘水质和底质怎样调控?

答:水质调控:最经济有效的就是换水。正常情况下,池塘生产力与换水量成正比。但是换水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措施。应当换水的条件应具备以下一点或几点:1.水源好,理化指标正常。2池内浮游植物过多,能见度降低。3容氧、PH值,铵态氮含量超出正常指标。4.池底污染严重,甲烷,硫化氢等有毒质大量生成。5.养殖生物摄食量下降,出现浮头或者发生流行性疾病。

换水还应掌握换水量和换水速度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结果。此外还应应注重饵料的质量和饵料投喂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底质调控:底质恶化原因是因为饵料和代谢废物积聚池底,进行缺氧分解产生有毒午后物质影响生物生存和生长。预防措施:彻底清淤,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科学投饵,保证充足溶氧。污染处理:泼洒适宜浓度的双氧水或者氧化亚铁等化学药品消除毒性。 16.综合养殖的意义是什么?选择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意义:综合利用就是科学搭配种群结构,在池内建立一个科学的群落结构,通过对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充分利用,促进池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改善池塘的生态条件基础上,提高池塘的利用率,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近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种类选取的依据:

1.无敌对关系,不会相互或单方向捕食; 2.无食物竞争,以摄食浮游生物最理想; 3.无空间地盘竞争(立体养殖);

4.适应能力强,与主养种类生态习性接近; 5.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6.生长速度快,当年可达商品规格(易于收获,清池)

17.水产增殖业的资源理论是什么?怎样做到池塘的“地尽其力”?

答:理论:水产增殖业则是通过生产苗种、移植放流、保护幼体、合理采捕、改良环境等措施来增强资源,使其越捕越多的培植资源的渔业,有效利用有限的生产力。

1,。剩余生产力产生的原因:某个种由于过度捕捞或工程建设、污染而形成空白生态地位。沿岸的富营养化是临时产生的生产力,也可看做是一种剩余生产力,是增殖的基础。

2.培育种群进行增殖的有效办法就是在其损耗大的阶段进行人工管理。但是仅仅培育增殖一个种群,是不科学的。一般所谓的剩余生产力,但是其内容包括非生物环境和饵料生物、竞争生物、敌害生物等生物环境,关系非常复杂。应统筹兼顾,全面研究。培育多个对象能使它们的营养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则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才能真正实现………. 18.中国对虾虾苗中间培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中间培育池较小,便于彻底清池,水质易控制,可提高仔虾期的成活率。

(2)暂养苗规格大,质量好,对环境适应能力提高,成活率相对稳定,能较为准确估计

存池虾数,为合理投饵打下有利基础,降低饵料系数。 (3)中间培育密度大,投饵集中,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中间培育推迟了养成池内对虾放养的时间,使养成池内饵料生物生长繁殖时间延长,

提高饵料生物的培养效果,更好发挥池塘天然生产力。

(5)由于缩短了在养成池中的养殖期,减轻了对养成池的污染,有利于养成后期对虾的

生长。

(6)室内仔虾适时移至中间培育池,可进行多次育苗,提高设备利用率。

(7)塑料大棚可避免寒潮的影响,水温高,促进对虾早期生长,有利于养殖大规格的对

虾。

19.中国对虾的摄食习性与投饵有怎样的关系?

答:(1)对虾脑欠发达,很难形成条件反射,无法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信号,因此投

饵不能过于集中。

(2)对虾视觉较差,活动范围有限,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因此,投饵

要分散,勤投少喂。饵料中添加诱食剂可提高对虾的摄食效果和对饵料的利用率,如牛磺酸、甘氨酸等。

(3)对虾以螯足捕获食物,用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取粉状食物。因此,配合饲料 颗

粒大小对饵料的利用率有影响,另外,配合饲料在水中应能保持2小时不溃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对虾争食能力差,摄食又怕惊动,为了充分利用饵料,清池要彻底,混养要注意

比例。

(5)中国对虾有明显的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新饵料时摄食量下降。所以在

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6)中国对虾摄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和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

傍晚和黎明应各投全天量的30%以上。养殖后期更是如此。

(7)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之习性,投饵应沿池四周投喂,随生长,逐渐向较深处

转移(1m左右)。 (8)水质不佳,溶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对虾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应减少投 饵

量。在10~32℃温度范围内,对虾的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9)对虾的摄食强度随蜕皮周期呈节律性变化。 20.如何确定对虾的投饵量?

答:1.以日摄食量和日摄食率为重要参考指标。摄食量不等于投饵量。 2.依据摄食情况。(1)通过观胃调整饵料投喂量。但要注意,如果在缺饵条件下虾可以以底泥和藻类为食,也能使胃呈现半饱和状态。

(2)检查池底残饵情况,如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残饵,就应少投或不投。比较理想的投饵量是对虾摄食较好,略有残饵。

3.检测网。在池内不同位置设投饵盘,投饵时撒上与池内相同密度的饵料,投饵后2~3h检查网上有无残饵,如残饵较多,则下次减少投饵数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吃光,则应增加投饵量。

(4)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对虾个体大小分化严重,肠道粗而弯曲都是饵料长期不足的表现。对虾腹部肌肉松软、缺乏弹性或发白,也是长期营养不良的表现(或感染肝胰腺细小病毒,消耗性疾病)。对虾白天成群结队地沿池边朝一个方向巡游也是缺饵的表现。 (5)根据水环境条件调整投饵量

温度、盐度、溶氧、氨氮、硫化氢、pH值等水质条件的改变均可引起对虾摄食量下降。在水质不良时,如果仍按正常投饵,便会出现残饵,残饵的腐败分解加剧了池水和池底的恶化,对虾摄食量进一步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引起对虾感染疾病或缺氧浮头死亡。尤其在高温期,水质污染进程快,因此水质不佳时,应努力改善水质。 (6)根据饵料生物情况调整投饵量

1即使在短期可以依靠基础饵料生物作为主要营养源的池塘,也应适量补充投喂部分饵料,以使基础饵料生物保持一个最低的繁殖种群基础,尽可能较长期地利用基础饵料生物,营养代偿、净化水质、生态平衡,,维持良好水质,使对虾生长得更好。2.投饵过量即浪费又坏水,有百害而无一益。投饵不足,对虾用于生长的能量很少或呈负值,生长速度就降低、不生长或负生长因此投饵不足实际上也是一种对饵料的浪费。 21.虾蟹类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

答: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多有合并,由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腹神经索。

前脑:触角神经、视神经、平衡囊神经、头部皮肤神经。 脑 中脑:

后脑:围咽神经(侧神经节,后脑神经接索、胃神经,后脑接索器。

咽下神经节: 大颚 ,两对小颚、两对颚足的神经。

胸部神经索:由体左右两支合并而成,外被结缔组织,胸部有5个神经节,腹部有6个神经

节(蟹类腹神经索及胸腹各神经节愈合成一个大的腹神经团,有中心孔),尾节除外。

腹部神经索:由腹部最后一对神经节发出,分布于中后肠、肛门,控制肠道活动。 22.简述河蟹的生活史

黄蟹——绿蟹——生殖洄游——交配产卵——孵化——溞状幼体——大眼幼体——稚蟹—

—幼蟹——成蟹

23.虾蟹类合理养殖密度的确定依据: 池塘条件:面积大小、水深、换税率

饵料种类和质量、池塘中敌害情况、苗种大小和数量、养殖方式、增氧设施、技术水平、 24.比较虾蟹类外形的异同点: 不同点:

虾 蟹 1.体形梭形,修长 1体形多样,形态各异 2同胸甲前端具有额角 2一般无额角 3有外交接器 3无外交接器 4腹部长梭形,较发达 4腹部不发达,折叠与头胸甲之下,

一般三角形(雄)椭圆形(雌)

5腹肢包括5对游泳足,1对尾肢 5腹部不发达,雄性仅存1,2对腹

肢形成雄性交接器。雌性第2~5对腹肢,具有外肢

第一腹肢变形成为雄性交接器

6头部第一触角具柄刺 6无柄刺

7头胸甲位于身体前部, 7头胸甲在身体前部折向腹面与腹

甲相接

8第二触角发达,通常大于体长 8第二触角不发达,细小 9.雌性纳精囊位于第4、5步足之间 9纳精囊位于体内

10无大螯 10头胸部第一对步足特化为大螯。 相同点:1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2 身体都分节

3均具有柄复眼,第一触角、第二触角

4均有大颚、第一、二小颚,与第一至三颚足组成的口器 24.性腺促熟的原理和方法:

1采取有效的积温法对亲体进行促熟,还可以适当增加日照。

2.Y-器官分泌蜕皮激素,X—器官分泌抑制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因此促进Y—器官的功能或者减弱X—器官的功能,均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3.还要保证亲体食物的质量和数量。